与岁月同行
□ 叶邨
记得是2019年,我去浦口区文化馆听区作协的授课,活动结束之余和大家交流,讲到想以“门里门外”为标题写篇散文。“这个题目与文章内容很吻合,早些年我曾用它写过一首诗歌,还被报纸发表过。”听了我的讲述,初次相遇的朱桂清老师热情回应着,还给了我一些宝贵的建议,他的助人为乐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读朱老师刚出版的诗集《同时光共鸣》,看到《门里门外》这首诗歌,不禁想起多年前的这段往事。
《同时光共鸣》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5万字共分四辑:“心灵之音”“岁月之痕”“水乡之情”和“气象之域”。这些诗歌和时代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的围绕着亲情、友情和人间真情,有的围绕着土地、村庄和河流,有的围绕着光阴四季和社会现象。它们歌颂了乡村的发展变化,歌颂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歌颂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朱老师从小生活在江浦县大桥乡。一首《童年》回顾了儿时走来的过往:“童年的房前屋后/被我们磨成了一层层老茧/暖阳一遍遍地/滋润着我们的心情……”儿时的成长环境里,家乡的土壤孕育了他质朴的品质,家庭和学校的温暖陪伴,让他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诗歌继续写道:“我们在鸟鸣的陪同下/赶走了村子的疲倦/玩具简陋/游戏和笑是流畅的……”远离都市的繁华,田园风光是一道别样的景观,业余生活不失丰富多彩,欢声笑语时而飘飞耳畔。“当傍晚的炊烟升起来/我会很快地/站到父母亲的目光里。”整首诗通过跳跃的生活描写,呈现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表达了对亲情的眷恋和感恩。
朱老师亲身经历了滁河岸边的变化。《滁河岸边的春天》浓缩了家乡的日新月异:“故土的容颜一寸寸地亲切/岸边的芦苇欲动/人们的脚步似浪花/把美丽的事情串起来……”滁河岸边的大桥乡越来越美丽,劳动的脚步踏出绚丽的浪花,美好的事物层出不穷,生活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沿着闸口的光望去/垂钓者的眼神走进了状态/他们带着分分秒秒/去钓醉人的柳色和桃花/去钓稻花香里的蛙鸣与虫鸣……”通过垂钓者陶醉其中的神态,寓意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放眼周边,一派田园风光,稻田里丰收在望。“傍晚,路灯和舞蹈的线条/勾画出温暖的气息/水乡的明月比想象的要端正。”月光和灯光交汇,音乐与声音融合,村民们载歌载舞,滁河岸边美轮美奂。
诗人胡弦曾经说过:“生活的秘密总是无穷无尽,并会自然而然地被转换成情感秘密,旋律一样穿过诗行……”讲述了生活转换为诗歌的关系。朱老师的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父亲的杯子》《滁河岸边的母亲》,通过睹物见人、借景思亲的方式,抒发了思念如雨的情感;《赶春》《秋雨》,借用时光季节的场景,表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宅》《活动的操场》,有了家庭和学校的培养教育,才有了自己的茁壮成长;《让座》《捉泥鳅》,细微之处的善小而为,弘扬了精神文明的新风尚……正如作者在诗集(后记)里所言:“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这就是生活,生活是根!”是啊,生活中我们听风、听雨、听人声,感悟启迪人生的哲理。
10多年来,朱老师创作了1000多首诗歌,参加省市和全国性诗歌大赛多次获奖,先后加入江苏省作协和中国诗歌学会,文学创作成果显著。《同时光共鸣》精选其中190首诗歌,书的出版完成了他多年来的愿望,真可谓十年磨一剑。他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寒暑假期间,为同学们开设象棋辅导班;和学生组队老少同台,参加学校、社区的朗诵会;给学生们指导诗歌写作方法,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从朗诵中感悟诗歌的意境,从象征中领会诗歌的意境,从情感中体味诗歌的意境……”亦师亦友的他继续奉献爱心,出彩自己的人生。
同时光共鸣,与岁月同行。掩卷沉思: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锲而不舍地努力,脚踏实地地前行,描绘着属于自己的画卷,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