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金石书画大家朱复戡1988年重阳节创作的佳作
2024-10-12 06:5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薛元明  
1
听新闻

  朱复戡(1900—1989),浙江鄞县人。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字复戡,以复戡字行。一生致力于金石书画,书法诸体皆擅,尤善大篆和行草书。16岁时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名家印选》,17岁参加海上题襟馆。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20世纪60年代由上海迁居山东,80年代返寓上海。历任山东省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协名誉理事、西泠印社理事等。1922年出版《静龛印集》,晚年出版《朱复戡金石书画选》《朱复戡篆刻》《朱复戡修补〈草诀歌〉》《朱复戡补秦刻石》等。

  最近整理资料时,偶然发现了朱复戡 老先生在戊辰重阳那一天,留下了若干件作品。之所以说“若干”,是揣测可能尚有未发现的。最初的想法是,如何通过这些作品一探究竟,看看朱复戡如何过重阳节?

  ▲朱复戡

  “戊辰年”时在1988年,朱复戡已是87岁高龄。“重阳节”又称老年节。登高赏秋与尊老敬老是重阳节两大主题。有意思的是,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之标题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山东”二字对于身处齐鲁大地的朱老先生来说,也许会别有感触,登高望远,缅怀家乡亲人。可以说,朱复戡一生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临到老、用到老”的宗旨,涉猎广博,重点突出,以篆书为主,与他刻印自然是分不开的。个人风格早熟而未固化,显然和他研究极深有关。比如说针对《石鼓文》,不单单只是盲目地临习,而是反复研究,了然于胸,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目前所搜集到的六件作品大致排列一下,一下子就有很多颇见兴味的发现。

  ▲朱复戡 戊辰重阳前一日

  这六件作品中,“庚辰朱氏择古金炉,自铸旅簠宝彝,以盛稻粱”,内容特别,款署“戊辰重阳前一日”。最后的“以盛稻粱”令人感慨。所谓“人老情多”,说明他对于重阳这个节日很敏感,提前一天已经预备了,有了创作的念想和准备工作的开展。

  ▲朱复戡庚申,戊辰

  “庚申客般宫义叔受册命锡市蛮祈叔拜稽首”款署“戊辰重阳”。第一个“庚”字明显求变,显然还记得昨天的那件作品。

  ▲朱复戡 叔明义,戊辰

  ▲朱复戡 叔明义,丙寅

  “静叔明义有德天降厚福作宝簋尊彝用祈眉寿”,亦署“戊辰重阳”。同样的内容,在“丙寅秋月”曾经写过一遍,相隔两年时间。总体风格差别不大,章法略有别。“背临”的可能性很大。书法家偶尔会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内容,有所触动,或者一时间应酬多了,信手拈来,会出现孪生甚至多胞胎现象。

  ▲朱复戡辛酉,甲骨文

  “辛酉牟姜胡孙受享羊禽田只㲃戊辰爵”竖幅乃甲骨文,比较罕见。写了多件金文,此时想换一种感觉。

  ▲朱复戡 戊辰重阳,登泰山岭

  “唯九月既望商宜鬲父兄伐冀司报用作楚公宝尊彝”开篇就是“唯九月既望”,农历中每个月的十六称“既望”,和重阳日相距不远。款字有意思,“戊辰重阳,登泰山岭”,古语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老人家真的在这一天登高了。可能是回家之后,感觉意犹未尽,故书此以谴兴。

  ▲朱复戡 对联

  就在这一天,朱复戡还给友人中岛春绿写了一件对联。联首和联尾合起来,正好是友人名字。可能这件对联内容是提前拟好的,趁着个人意兴勃发之际,顺势而挥。如果就是在重阳这一天当即拟好对联书就,称得上才思泉涌,精力旺盛。热爱书法,便会全身心地投入,不但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朱复戡在戊辰重阳前后,目前所见临创作品共有六件。衰年尚有如此体力,确属不凡。要知道,朱复戡此时是一个耄耋老人。然而,统观这些作品,真力弥漫,铁画银钩,如铜浇铁铸般凝重遒厚,可见其功力非凡。

  (孙晓云与外公朱复戡合影于上海胶州路170弄6号寓所)

标签:作品;对联;既望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