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年,梁仕阶率领家人迁徙至渼陂建立了这个村庄。
如今,渼陂作为吉安市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它融合了书院、祠堂、宗教、红色文明以及明清时期的精美雕刻艺术为一体,具备“文武双全、耕读传家、官商共融、红古相融、乡镇融合”的独特风情,因此而得名“庐陵文化第一村”。尽管这个地方并非是一个繁华的都市,它的景色仍然如昔,但是,随着乡村振兴和城市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农民居住环境正逐渐被改造,原本的乡村结构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也与往昔大不相同。置身如此丰富变迁的场景中,感受多样而深刻,这是一个出大主题、大作品的时代!
电影《渼陂》因此而拥有了新的创作主题。《渼陂》的导演曾在福建的大山里度过六年,一边进行艺术创作,一边体验生活,对乡村生活十分熟悉。深入乡村生活进行创作的体验,使他能够对《渼陂》这个乡村振兴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逼真呈现乡村振兴时代的主题。他的作品展现出乡村社会朴实、自然的原生风貌,重塑了土地伦理和乡村情理的价值,也揭示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密切关联。《渼陂》以其真实、丰富、鲜活的现实生活内涵,以及其独特的政治视角、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成功地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渼陂》旨在揭示中国乡村如何通过产业振兴来改变面貌:梁阿根通过参加蔬菜合作社,成功摆脱了穷困;他还成立了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古法酿造菌菇酱油的知名品牌;他将原有的民居祠堂改造成乡村旅游景点,传播传统文化;推出农业钼米基地,满足当地的劳动力需求;种植荷花,恢复自然生态与诗意田园;申请渼水湾商贸区,以及房车露营地,使得这里更加符合时尚潮流。《渼陂》以真诚的心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美的乡土画卷, 古村成了周边地区的"节日港"、"欢乐湾";呼吁年轻一代回到家园,发展经济,实行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梦想和乡村的全面振兴。
《渼陂》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乡村变革的宏大时代主题的电影,它更加贴近中国乡村的现实,并且能够生动地呈现出乡村变革的真实景象。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政策解释,更是一部对渼陂乡村振兴实践的理想化和浪漫化的表达,这一点与50年代的乡村题材电影在宣传国家政策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实际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一项极其艰苦而又复杂的任务,它超越了历史的范畴,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出乎意料的挑战和问题。几千年来中国乡村的落后状态以及根深蒂固的农民意识,都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得以改变。如果电影把乡村振兴的实践描绘得太过浪漫、简单,将会削弱其真实性。《渼陂》令人欣慰地展现出乡村振兴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梁菊英的焦虑、王奶奶的放弃投资、梁阿根的矛盾冲突、土地流转的困境、搬迁中的贫困家庭、旅行社的追求利益、梁仁显的坚持传统、回乡创业以及农民致富的途径,都给梁平带来了一个又一个严峻的考验。《渼陂》聚焦于当今乡村振兴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国家政策的简单复制,更重要的是,它以现实主义的视角,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乡村组织振兴方面,影片也有所表现。《渼陂》将乡村第一书记描绘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者、推进者,是新时代典型环境中的典范形象。孟泽是一位勇于担当的村支书,他从部队转业回乡,立志将乡村振兴的蓝图变成现实。他积极主动地与各界沟通,为梁平争取创业扶持资金,并全力推动梁平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也努力解决回租民房和祠堂的问题,他始终把梁平和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尽自己所能,为村民解决一切困难,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一线基层组织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渼陂》把梁平描绘成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情感,包括夫妻、兄弟、父子和祖孙。这些情感使得梁平的形象充满了生命力和道德意义。通过对梁平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生活和情感之间的矛盾,并且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性。特别是梁平和儿子梁子旭之间从分离、拒绝、隔阂、叛逆,到团聚、接受、理解、支持,把现代人的情感刻画得非常细致,打动人心、触动泪点。《渼陂》以其精致的乡村生活细节,勾勒出一幅幅新时代乡土中国的画卷,从人情伦理、家庭关系、田园劳作、邻里矛盾、喜怒哀乐、生死存亡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乡村的真实面貌,它们自然而又质朴,如一股清澈的溪流,滋润着乡村的宁静与安详。
电影《渼陂》的主要特色,有着异于他者的文化特质,与其他的电影不同,电影中类似渼陂的彩撵、蚌壳舞等代表渼陂地域文化的符号一笔带过,导演把重点放在一个能够展现多元时空、有着深厚国学家训和西方现代文化熏陶,看似半疯半癫、实则半神半仙的人物-梁安祖的呈现上,使人物的多重命运超越渼陂的地域限制,抵达更为广阔的境界,真正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根在民间、在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乡村兴。电影对渼陂“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特色都有所展现,但“古色文化”在这里表达得更为充分,梁平每每在他创业遇到困境和困惑的时候,总是要找梁安祖聊聊天,从他的身上找到迷失的方向。梁安祖在影片中被赋予了重要的文化意义,他代表着中国文化和渼陂文化,为乡村文化树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他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只有坚持这个“核”,才能够培育出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梁安祖是乡村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是梁平眼中的智者和精神上的依靠,同时在影片中,梁安祖也是传统与现代的衔接者,这根延续影片始终的、带着文化根脉的内线,是影片最珍贵的内核。
自21世纪初以来,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身份认同受到了削弱。许多农民纷纷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求另一种生活环境,这种情况导致了土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土地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农民已经不再依赖土地,甚至选择了远离它。《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那种对对土地深情热爱,在现在的农民身上却已经不复存在。《渼陂》试图将这种情感唤醒,因为乡村振兴需要农民的参与,而土地则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国家安全、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柱。梁平回乡创业,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也是土地对农民的呼唤。《渼陂》重新唤醒中国农民对土地深厚的感情。梁平在流转土地种植荷花时,年迈的乡村老人总是反复念叨着:“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离开她我舍不得”,这才是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对土地应有的深厚的感情!梁平自身的回乡创业,更是重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所有农民都可以在城市安居乐业,他们最终还是应该回到他们自己的地方。《渼陂》描述了梁平、梁子旭和他的三个兄弟最终回到渼陂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决定,它不仅符合当时乡村振兴的需求,而且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使得土地成为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的基础。
渼陂村的自然风光是构建村庄形象的重要因素。除了人之外,村庄中还有房屋、花草、树木、河流、田野、农具、牲畜等,这些都与村庄的环境息息相关,它们和人一起构建了村庄多样性,组成了村庄的色彩斑斓和宁静的喧嚣,从而让一个村庄活了起来,丰盈了起来。《渼陂》中的几处描绘,展现出了导演精湛的观察力与深刻的体验,将乡村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梁安祖的大鹅,古村的牌坊,翠绿的田野,摇曳的荷花,繁华的乡村夜景,乡村的天空、阳光、草木、鸟兽,都洋溢着活力与灵性,与都市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彰显出一种朴实而又独特的美感与内涵。
《渼陂》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深入探究,展现了农民的认知、理解和情感,超越了以往的传统叙事模式,以一种更加开放、宽容的视角,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渼陂》以其复杂的价值观念,将国家政治、乡土民间以及文化自信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充满辩证思考的叙事框架,使其乡村振兴的故事拥有了丰富而深远的意义,更加凸显出现实主义的精神。
开始观看《渼陂》之前,知道是一部关于乡村振兴的影片,早早就在夏秋相交之际但仍然高温炙烤下,准备好了一杯浓浓的绿茶。因为对于这样一部开展跨时代书写的作品,素材线条定然有其繁琐之处,要准备面对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观后,实在有些意外之喜,在这部当代乡村振兴题材的影片中,看到的是《渼陂》的轻松流畅和不同一般。应该说,《渼陂》的独特价值在于,对时代性的表达中,对乡村振兴赋予了较为系统性的观照,在人物的塑造中辅以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营造了更为整体性、更富人情味、更具流畅性的叙事,影片呈现的一幅别开生面的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的新景象,让人感到既新鲜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