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山
□ 艾草
骆山坐落在南京市溧水区南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拐过山南,一眼望见一头“骆驼”横亘在骆山村前,骆山因此得名。
村后是一望无际的石臼湖。骆山村前有山,后有水,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更是一块风水宝地。纯朴的村民祖祖辈辈在这里耕种、生息、繁衍。
传说中骆山村的崛起缘于一条断尾巴的龙。故事要从明代说起:村里有个叫杨培庵的人,他进京赴考,途中下起大雨,为了避雨,躲进一座山神庙,看见一条犯了天规的小龙,即将被砍头。杨培庵心生怜悯,乞求张天师放过它,以斩尾代之。小龙得救了,杨培庵把它带回村。小龙为了报答杨培庵的救命之恩,及时行云施雨,造福百姓。骆山一带的村庄每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此,骆山村年年岁岁太平吉祥。
听老人们讲,以前孔镇有一个叫“阴砖村”的地方,村中有一所私塾。学校的门正对南天门,是个出人才的好地方。有一年夏天,杨培庵和十几个学生在塘里洗澡,伙夫托着下巴蹲在塘边看。先生来了一看,不得了,塘里有几条龙在游,便一脚把伙夫踢下塘,嘴里喃喃骂道:“你个孽障还不赶紧下去沾点他们的福气。”伙夫下塘后,成了一条小蛇。据说后来那个伙夫当了个七品芝麻官,而杨培庵却在朝中为官,他先后出任漳州知府,江西省和河南省的按察使、布政使,山东巡抚。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
几十年前,我们俞家小学每年组织学生春游、秋游,为了安全,都会就近选择骆山头。我们爬上骆山,老教师安排学生们做起“抓特务”的游戏。我刚进学校不久,不懂“特务”怎么抓,这山上哪来特务呀?原来是用一张纸条写上“特务”二字,叫几个同学去藏起来,让其他学生去找。找到“特务”的学生,老师就奖励一句表扬。时近中午,我已经不记得学生们吃什么了,那时生活极其艰苦,或许是红薯、锅巴之类的东西。草草吃完午饭,大家朝山中的大庙走去。大庙青砖砌墙,盖着土瓦,前后两进,中间一张供桌,给人们烧香磕头用。有些高年级的学生在焚香磕头,小一点的学生在旁观看。这就是我对骆山留下的第一眼美好印象。
我站在山顶流连山色,满眼是苍松翠竹,郁郁葱葱。蜿蜒的小路上有一些鹅卵石,即使下雨,道路也不会泥泞,山并不十分高。我们这里属于丘陵山区,也许是庙里的佛像才增添了骆山的雄伟气魄,忽然想起《陋室铭》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千古绝唱,心中豁然明朗,或许是这个缘故吧。
如今,骆山村经过政府的打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示给世人。
昔日那个贫穷的村庄,变成一个古色古香的村落。石臼湖沿途风光带也吸引着远方的游客。为了做好景点工作,骆山村沿石臼湖堤种花植草,还有一片杨梅树林。村中新建了戏台、牌坊、雨亭,尤其湖旁那座龙王庙,就是为了纪念那条断尾巴的龙。骆山顶上的庙宇修缮一新,大雄宝殿里高大威武的菩萨威风凛凛,金光闪闪。方圆几十里村庄上的香客络绎不绝地来到文峰庙烧香祈愿。由于环境优美,地处幽静,每年有成千上万只天鹅来此度冬。天鹅的加入更是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来石臼湖打卡旅游观光,摄影留念。
骆山村的龙灯遐迩闻名,每逢春节跳龙灯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观看,热闹的场面仿佛赶集一样。戏台上也唱起锡剧、越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给新春佳节增添了无尽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