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莹宝|循着冯梦龙的故事寻访“滩阙”
2023-10-06 10:2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沈莹宝  
1
听新闻

  许多年了,我一直想去寻访那个叫作“滩阙”的小村庄。

  滩阙,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撰《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润泽滩阙遇友》中写到的一个太湖边上的村落。

  《施润泽滩阙遇友》讲述了盛泽的一个名叫施复的机户发家的故事。

  在故事的开头,冯梦龙写道:“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这一段话,写的正是500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间盛泽绸市的繁荣景象。

  施复夫妻俩是镇郊的小户人家,养了一些蚕,开一张绸机度日。有一天,他把织好的绸拿到镇上的绸行去卖,在路上拾到一个青布小包,里边有两锭银子。施复拾金不昧,将包裹还给了失主。好人有好报,自此之后施复每年养蚕都极为顺利。有一年,因为养蚕缺少桑叶,他便与邻居一起摇船去太湖洞庭山下买桑叶。船过了平望,来到太湖边上一个离盛泽约40里的小村,地名滩阙。施复在这里巧遇当年的失主朱恩,刚好朱恩家有多余的桑叶,于是施复不再去太湖买叶。邻居的船进了太湖,因为遇上大风雨,舟覆人亡。施复躲过了一场灾祸,之后又屡交好运,渐渐地富裕了起来。但夫妇俩“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开起了三四十张绸机”,成为“冠于一镇”的富户,于是邻居们都叫他施润泽。

  虽然冯梦龙讲的是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正是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大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施复从一张绸机起家,最终成为“开起了三四十张绸机”的作坊主,是早期的资产所有者;为他织绸的雇工则是早期的产业工人;而“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描述的正是丝绸市场的出现。因此,这个故事反映的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冯梦龙是苏州人,他的许多作品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现状,客观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施润泽滩阙遇友》虽然只是个传奇故事,但它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是可信的,故事中提及的一些地名都有据可查,情节也符合实情;因此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先后被《中国古代史纲》等历史教材引用,作为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例证,也让盛泽的丝绸业受到更多的关注。

  冯梦龙长期生活在江南一带,尤其对吴江十分熟悉,他的许多作品涉及吴江。如《醒世恒言》第七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的钱青是平望人,《警世通言》第三十四卷《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的周廷章家在南麻的延龄桥旁,因此他写的即使是小说,也让人感到可信。那么《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滩阙在哪里呢?我很想去看看。

  许多年前,曾听人说滩阙在吴江的四都,路不远,但一直没有机会去。最近,应朋友之邀去了一趟横扇。横扇有个四都村,于是在办完事后,询问当地的朋友,知不知道滩阙在哪里?但他们只知道四都,从未听说过滩阙。最后还是一位年轻的朋友在手机地图上找到一个名为滩曲港的小村,就在四都附近。我立即来了精神,断定滩曲港就是滩阙,因为地名随着岁月的流逝,依谐音的方向变得更为通俗,是常有的现象。于是,我们立即驱车前往。

  我们按手机导航指示的路线驶入一条小路,尽头是一家农户门前的场地。这家的主人觉得奇怪,警惕地问我们来干什么?我说来找滩曲港。他指了指房屋的后面说:屋后就是。你找滩曲港干什么?此时,主人好像认出了我,问我是不是在电视里讲课的老师?我说是的。顿时,气氛缓和了下来。于是我向他解释:我们从盛泽来,要找一个名叫滩阙的地方,因为500年前有个盛泽人来过这里。我把《施润泽滩阙遇友》的故事情节向他简略地说了一遍,表示寻访滩阙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情结。听说自己的村落在明代就已经编进了故事,主人也兴奋了起来。他热情地推荐我们去滩曲港对岸看,那里可以看得更清楚。

  滩曲港

  依着主人的指点,我们去了对岸。果然,在这里能看到滩曲港的全貌。这是一条宽约数米的小河,河水不算太清,但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挤满了高高低低的绿树,河滩上遍布杂草。河岸边偶尔有一小片空地,种了些蔬菜,还有芝麻。忽然,我看到一棵树下的枝条上长着密密的桑叶,估计是旧时的桑树桩上新抽出的枝条。我想起了故事里的情节,这里本来就是桑树遍野的地方。

  河边的农家全是新建的楼房,门柱上的门牌写着“四都村滩曲港”。原来滩曲港就是四都行政村所辖的自然村。

  “四都村滩曲港”

  不远处有一座水泥小桥,桥栏上嵌着桥名:“滩曲港桥”。我在桥上拍了几张滩曲港的照片,又默默地发了一阵呆,然后缓缓离去。虽然此行找不到任何昔日故事里的细节,但是我能循着冯梦龙的故事找到了滩阙,也找到了感觉,还是颇感满足。我相信,以后再讲述《施润泽滩阙遇友》的故事时,我的底气会更足,也一定会讲得更生动。

  滩曲港桥

标签:醒世恒言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