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直线的美好
2023-07-10 19:4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孙加俊  
1
听新闻

  看孩子的几年,我总觉得小孩子大都是一条直线的。他们遇事不瞻前顾后,想到什么做什么,成长伴随着不断地试错。

  在读《欧阳修传》时,以“立德立功立言”做圣贤为人生目标的欧阳修,“做人做文章做官”都要竖起“名节”的大旗。这是影响他一生的羁绊。欧阳修的母亲守寡育儿美名相传,终进历史卷轴成为“中国四大贤母”之一。“名节”的种子从小就埋在心中,长在性格里。在为官交友中又受到范文正大哥有关“名节”的影响,就更坚定了他心中坚守的执着。

  看来“直”不算件坏事。有了这种认识,我多少对孩子的行为有了些释怀,也希望可以给像我这样还在为孩子的反复而纠结的父母找到“解铃”的理由。

  我把“直”解读成了“执着、坚守”,这只是其中一种向好的方面。像“直男”“倔”“做事太直”这类的形容,就是不讨喜的一面。我们总想试图改变身边人,殊不知往往事与愿违。到头来,才明白,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王阳明也是一心想做圣贤。年轻时就拿这样的目标要求自己,为人又太过锋芒毕露,以至于有了三探科举的艰辛科考路。格“竹”,也是影响他一生的牵绊。科举不顺,为官也不顺,“做圣贤”的路不好走。直到贵州的龙场给了他静心养性的土壤,他的圣贤之路也在这儿滋生暗长。最终,他灭赣南匪患,平宁王之乱,传圣贤之道,开心学之门,成圣贤之名,无愧人生。

  “直”的美好,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的。

  我是看了电视才知道86岁的网红主播、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汪品先教授的。属于他的“直”是蓝色的海洋。1999年,首席科学家汪品先教授主持南海的大洋钻探,通过研究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成功在南沙打了中国唯一一口深井,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20多年来,在汪老的带领下,中国人已经取得对南海深海研究的国际主导权。82岁的汪老还搭载“深海勇士”号完成了三次1400米水深的下潜,每次观测采样的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这种超乎常人的坚守,终让他意外发现了一片“深水珊瑚林”,这是全球首次发现。

  85岁时,汪老走进抖音,走上B站,成了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主播,深入浅出地为老百姓普及深海知识。结束一天的活动,汪老习惯性地在科研室里再工作几小时,雷打不动。采访最后,85岁的汪老骑着自行车和记者告别,这份骨子里的“直线”多美好。这难道不是现在青少年和年轻人该追逐该学习的明星吗?

  我有段时间跟着朋友学养鱼,学着买了鱼塘、水泵、过滤系统。刚开始鱼放进去,我和家里的小朋友观赏缸里游来游去几个种类的鱼,很是惬意。过了几天,我还买来了防止鱼生病的海盐和硝化细菌颗粒,感觉鱼儿们以后定会游得更自在。一次去送小朋友上跆拳道班,看见店内鱼缸里的沉木大气别致,鱼儿游在其间,观赏起来更觉韵味。

  回到家,不假思索,从网上买了沉木。几日后,将沉木放进鱼缸,鱼儿们围着沉木自由穿梭,我都自觉惬意。不几日,外出回到家,母亲说鱼都死光了。我很是纳闷,接二连三养了几次,一缸鱼都未能幸免于难,找不到缘由,心里始终有个疙瘩,像极了郑振铎先生文章里弃养猫的感受。买来活生生的生命,没过几天葬送在自己手里,然后接着购买再养再死再买,回头一想,这种“直”,简直是鱼儿们的刽子手。每每想起是要睡不着觉的。再后来,见了几次同事朋友养鱼,问其方法,明白了沉木是不能随便放进鱼缸的,充氧次数也要尽量少。可我终不敢也不想再养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意识的执念是错误的“直”。无端端枉送了不少小生命,当下和过往回忆起,都会被罪责缠绕。直和倔,或许在人生路上会碰壁不少,可“直”不也是生活真实写照的一面吗?

  还原生活的本真,有时比诗化生活,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标签:鱼缸;名节;欧阳修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