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行善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担当
2021-01-13 22:1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彭庆阳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由《书法报》《书法》杂志等多家媒体主办的2019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颁奖仪式发布: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大家言恭达先生继当选2016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书法公益人物”之后,再获2019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书法公益人物”称号。

  作为书法界热心参与公益事业的楷模人物,言恭达先生自2008年为汶川地震赈灾捐款后,对公益事业便一发不可收。从义务题写牌匾到捐赠书法长卷,从汶川地震赈灾捐款到南京抗疫百万义捐,从资助出版《当代书法论丛》到支持历届“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赛,从建立东南大学言恭达教育基金到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言恭达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基金,以及南京言恭达慈善基金、江苏省言恭达文化基金会等,通过出售个人艺术作品向社会捐款,尤其是对文化教育事业进行资助。可以说,言恭达先生获此殊荣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从被授予“爱心形象大使”到荣获中国书法风云榜“书法公益人物”称号,面对这些光环,言恭达先生谦逊而真诚地说:“时代造就和推出了我们这批书画家,我们在有能力时,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回馈时代、回馈社会。”“艺术家能留给社会、留给历史的是他的作品与口碑。这些慈善之事我愿意扎扎实实去做,并不是想显示什么,不必宣传得那么高。”他这么说既非故作谦虚,也非唱高调,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行而践道,他早已把行善之举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公益事业当作一种习惯。多年来,言恭达先生和家人本于善心,施所善举,不求闻达,执着于公益事业,他以践行“行善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民族担当”为己任,形成了他追求人生的大格局——通过公益事业的实践来修塑自己的灵魂。

  公益慈善于言恭达先生来说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情怀。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生命,给人以心灵震撼。言恭达先生也时刻心系疫情防控一线,在抗疫物资最紧缺的时候,他向南京市慈善总会定向捐赠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100万元人民币,用于疫情防控、购买防护服等,极大鼓舞了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士气与斗志。同时,其笔端也凝聚着浓得化不开的爱,先后创作自作词《满江红·白衣天使出征》大草书法长卷、节录孙思邈《大医精诚》隶书长卷并分别捐赠给上述两家医院,以此表达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敬畏。在致敬白衣战士的同时,也书写了自己的家国情怀,记录了时代风韵,抒写了大爱情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言恭达先生深情地说:“是人民养活了艺术家,是时代推出和造就了当今我们这批书画家,我们和老师前辈们相比实在太幸福了。所以我们今天没有任何理由不回报社会,感恩时代!”

  公益慈善行为也是艺术家深入社会、扎根民间、关爱大众、奉献爱心的表现,这本是正常事、平常事,却被当下一些人做成了特殊事。有人参加“送文化下乡”的笔会活动,现场为老百姓写了几幅字,就赶紧对外宣称说是捐赠了价值成千上万的作品。先不说作品价值几何、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这所谓的作品若是变不了现,就是一张纸而已,对于那些真需要帮扶的对象来说又、有何意义呢?而言恭达先生的捐赠往往都是先捐款、再捐物,捐出去的都是真金白银,可谓真正的“硬核”。还有一些人视公益事业为儿戏,“伪慈善”“假捐赠”的事件屡被曝光,这样的行为让“爱心”被消费、“捐款”变玩笑,这绝不仅仅是“作秀”,而是对慈善行为的亵渎,消耗着人们的爱心和信任,哪里还谈得上家国情怀?连最起码的做人良知和社会公德都丧失了。由此想起言恭达先生的慈善观:“慈善是低调的,只有低调才能保证慈善行为的纯粹性;再者,慈善是平等的,要考虑到被救助者的自尊,因此,慈善不是施舍,它是一种以大爱的精神去营造当今社会人人平等的和谐氛围。”

  严复曾说:“知为善之所以利己,而去恶且不止于利人。”他认为善不只是利他人,也可以合理的利己。言恭达先生做慈善,利了他人也“利”了自己,他说:“慈善是自我生命的需求,是每个人心中自然流露的爱泉,因此,它是自觉的、快乐的。”他又进一步阐释:“艺术家只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与公益慈善行为,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净化自己的灵魂,完善自己作品中所透析的时代人文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纵观言恭达先生的公益行为及其对慈善事业的认识,“行善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民族担当”,正是对这段话的最好诠释。

标签:言恭达;慈善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