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宋诗新解(第二集)
2021-01-13 09:3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钟振振  
1
听新闻

  钟振振,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甘露寺多景楼

  【宋】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关于“一川钟呗淮南月”

  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淮南月,镇江在淮南,故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按:镇江,即今江苏镇江市。按照当时实际的行政地理区划,镇江称“润州”,属于“两浙路”;而非“淮南”。

  详见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望,润州丹阳郡,镇江军节度。”曾巩诗里的“淮南”,是指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五《淮南路·东路》:“大都督府,扬州,广陵郡,淮南节度。”镇江在长江南,扬州在长江北,隔江相望。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两浙西路·镇江府·景物下》:“甘露寺,在北固山……《寰宇记》云:在城东角土山上,下临大江。晴明,轩槛上见扬州历历。”

  曾巩诗里的“淮南月”,即指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多景楼中所能看到的淮南东路扬州地区上空的月亮。宋人写镇江的诗词,时或提及对岸的“淮南”(特指扬州)。

  如范仲淹《寄润州庞籍》诗:“北固楼高海气寒。使君应此凭阑干。春山雨后青无限,借与淮南洗眼看。”

  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按,“金山”“焦山”都在镇江)诗:“撞钟击鼓闻淮南。”

  张嵲《登甘露寺故基》诗:“双塔烟中广陵市,淮南戍守未应无。”

  赵师秀《多景楼晚望》诗:“潮生海口微茫白,麦秀淮南迤逦青。”

  僧仲殊《南徐好》词十首其六《多景楼》:“南徐好,多景在楼前。京口万家寒食日,淮南千里夕阳天。天际几重山。”皆是其例。

  关于“万里帆樯海外风”

  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江边的帆船随着海风而航行万里。”(同上)

  按:曾巩诗里的“海外风”,其实仍是江风,而非“海风”。

  镇江并不滨海。但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镇江、扬州之间的长江江面十分宽阔。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三《淮南道》一《扬州·江都县》:“大江……南对丹徒之京口,旧阔四十余里,谓之京江,今阔十八里。”

  因此,人们也往往以“海”为言。

  如《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荀中郎(羡)在京口(按,即镇江),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若秦汉之君,必当褰裳濡足。’”

  唐张子容《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诗:“开筵接海潮。”

  王昌龄《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诗:“残月生海门。”

  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诗:“夷山近海滨。”

  卢仝《扬子津》(按,“扬子津”是镇江的一处渡口)诗:“白波沉却海门山。”

  李涉《登北固山亭》诗:“海绕重山江抱城。”

  曹松《题甘露寺》诗:“天垂无际海。”

  宋徐铉《登甘露寺北望》诗:“海门风起浪花生。”

  王禹偁《寄献润州赵舍人》诗:“海门山色滴吟窗。”

  胡宿《甘露寺》诗:“海门秋色近,翠朵自成双。”

  王安石《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诗:“天末海门横北固。”皆是其例。

  关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末两句自叹老去,只能目送飞鸿,仍以远思作结。”(同上)

  按: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其一:“辞家远行游,悠悠三千里。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愿假归鸿翼,翻飞浙江汜。”

  曾巩这两句诗的构思,正与陆机诗相似,都是游宦在外,对官场、仕途的污浊感到厌恶,希望归隐的意思。

  唐刘禹锡《题寿安甘棠馆》诗二首其二:“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尘土与烟霞,其间十余步。”

  杜牧《江南送左师》诗:“江南为客正悲秋。更送吾师古渡头。惆怅不同尘土别,水云踪迹去悠悠。”

  又《将赴京留赠僧院》诗:“九衢尘土递追攀。马迹轩车日暮间。”

  宋王禹偁《寄砀山主簿朱九龄》诗:“今日折腰尘土里,共君追想好凄然。”

  又《赠湖州张从事》诗:“自是吴门折腰吏,满衣尘土为君羞。”

  杨亿《弟伋归宁》诗:“帝城紫陌多尘土,免化轻云白纻衣。”

  梅尧臣《永叔内翰遗李太博家新生鸭脚》诗:“一世走尘土,鬓颠得霜毛。”

  王安石《怀舒州山水呈昌叔》诗:“尘土生涯休荡涤,风波时事只飘浮。”

  苏轼《中隐堂》诗五首其三:“王孙早归隐,尘土污君袍。”

  又《东湖》诗:“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

  凡此“尘土”,均有象征官场、仕途污浊之意,可以参看。苏轼《中隐堂》诗用意,尤与曾诗相似。

  思王逢原(二首其二)

  【宋】王安石

  百年相望济时功,岁路何知向此穷。

  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驎埋没马群空。

  中郎旧业无儿付,康子高才有妇同。

  想见江南原上墓,树枝零落纸钱风。

  关于“百年相望济时功,岁路何知向此穷”

  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两句意谓,本来希望王令能完成百年大计那样的功业,谁知寿命却如此短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按:“百年”,人的正常寿命在百年之内,因此古人以“百年”称人的一生。

  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晋吴隐之《休洗红》诗二首其一:“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

  南朝宋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争先万里途,各事百年身。”

  北周庾信《对酒歌》诗:“人生一百年,欢笑惟三五。”

  隋江总《南还寻草市宅》诗:“百年独如此,伤心岂复论。”

  唐王勃《春园》诗:“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宋王禹偁《遣兴》诗:“百年身世片时间。况是多愁鬓早斑。”

  欧阳修《重读徂徕集》诗:“人生一世中,长短无百年。”

  孔平仲《阴山七骑》诗:“世人见识无百年。追欢取快贵目前。”

  范成大《春前十日作》诗:“腊浅犹赊十日春。官忙长愧百年身。”皆是其例。这两句是说:本期望王令这一生能建立经时济世的功业,哪里知道他生命的历程到这儿就结束了。

  晚 晴

  【宋】郑獬

  人间久厌雨,最快是初晴。

  骤见碧林影,喜闻归雁声。

  乾坤一苏醒,耳目两聪明。

  寄语浮云意,休来污太清。

  关于“骤见碧林影”

  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碧林影,指林间的日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6页)

  按:“碧林影”,是树木的阴影。树有“影”,则晴天的阳光不说而自在。这是背面傅粉之法,非正面写“林间的日光”。

  南朝梁沈君攸《薄暮动弦歌》诗:“柳谷向夕沉余日,蕙楼临砌徙斜光。金户半入丛林影,兰径时移落蕊香。”

  唐元稹《春晩寄杨十二兼呈赵八》诗:“蒙蒙竹树深。帘牖多清阴。避日坐林影,余花委芳襟。”

  周贺《春喜友人至山舍》诗:“折花林影断,移石洞阴回。”

  南唐伍乔《僻居谢何明府见访》诗:“风引柳花当坐起,日将林影入庭来。”

  宋张耒《华月》诗:“华月流春宵,散我高林影。”

  陈与义《题道州甘泉书院》诗:“甘泉坊里林影黑,吴氏舍前书榜鲜。”

  孙觌《章席祖巢云阁》诗:“翳翳林影交。小俯江郊。”

  吕本中《同诸人再登鹿头山再次前韵》诗:“水声不逐钟声歇,林影常随塔影还。”

  陆游《暑夜泛舟》诗:“微风忽起发根冷,阙月初升林影长。”

  刘学箕《新霁和人韵》诗:“人影在地林影散,月出皎兮星斗灿。”

  凡此“林影”,皆是树影,可以参看。

  关于“寄语浮云意,休来污太清”

  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亦见古代诗人,对浮云蔽日的憎惧。”(同上)

  按:李白诗中的“浮云蔽日”,是政治比喻,说君主被奸臣包围蒙蔽,而不是对云遮太阳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有什么“憎惧”。

  郑獬此诗则纯写自然风光,没有太深的含义,与李白诗有区别,不宜拿来类比。

  《世说新语》卷上《言语》:“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郑诗这两句的构思,似从这里得到启发。

标签:甘露;景楼;登甘露寺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