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江东孙氏前仆后继建伟业
2020-12-02 09:5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东汉末年, 汉灵帝刘宏驾崩,董卓成了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期的重要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

  董卓原本屯兵凉州,是凉州地方军阀,汉灵帝末年“十常侍之乱”时,应大将军何进所召,率军进京,铲除宦官势力。旋即赖在京城不走了,掌控着朝中大权。其专横跋扈,残忍嗜杀,倒行逆施的行为,最后招致群雄联合讨伐,诸州郡并兴义兵,历史再次进入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时期。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zhòu)、南阳太守张咨和渤海太守袁绍、长沙太守孙坚等10余人,纷纷率部起兵反对董卓,从此掀起了大规模的持续反抗董卓的斗争浪潮。

  孙坚是东汉末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境内)人,是孙武的后裔。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时,孙坚随朱儁镇压黄巾军,又参与平定西北边乱,因军功积累,一直做到长沙太守,后又封乌程侯,转战于江南诸郡,名声威震江南。

  因讨伐董卓而举兵起事时,荆州刺史王睿历来对孙坚无礼,不尊重孙坚,孙坚率部路过荆州时,以补充军队粮食衣物为由,派部下骗开城门,突然出现在王睿面前,逼王睿“刮金饮之而死”,以振军威。

  公元190年夏天,孙坚率兵继续北上,当部队行军到南阳时,军队人数已经达到数万人马,可以说是兵强马壮、人多势重。但随之而来的是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问题:军队粮草不足。

  孙坚心想,当今天下,人人痛恨董卓,讨伐董卓也可以说是整个国家的大事,于是,就派人送公文给南阳太守张咨,请他帮忙筹集军粮物需,帮助他的部队度过眼下难关,让士兵有力气去讨伐董卓。

  张咨听说孙坚的部队到了自己的境地,“晏然自若”,若无其事的样子,一点也没有显示出友好的迹象。在接到孙坚特使送来的公文,要求给予粮草支援后,冷冷地说:“孙坚也不过是邻郡的一个俸禄二千石的官,同我一样也是个太守,我凭什么要听他的指挥,给他调拨军粮?”断然拒绝了孙坚的要求。

  孙坚没想到张咨会不顾社稷江山大计,不补台帮衬,而是要出他的洋相、看他的笑话,心里一股怒火涌上心头。但他又强按下心头怒火,冷静思考对策。孙坚想见见张咨,要当面与张咨进行交谈,就又派人送信给张咨。偏偏这张咨就是不给面子,不肯与孙坚见面。孙坚听了,怒上加怒,恨得咬牙切齿,说:“我刚刚发兵就受阻,以后还怎么能够在军队中树立威望?哪里还谈得上去讨伐董卓?”

  但他左思右想,觉得光发火生气是一点用也没有。情急之下,计上心来,决定来个引蛇出洞,计赚张咨。

  “孙将军得了急病了!”

  孙坚的部队中忽然开始流传着这样一种消息。全军将士听了,人人为之震惊惶恐。这时,有人忙去请来一名巫医,让他为孙坚施行招魂巫术;有人忙着去祈祷山川,请求天地神灵保佑孙坚。

  张咨也听到了这个传闻,心里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痛快。心想,孙坚这一病呀,还谈得上去讨伐董卓?如果不能带兵打仗了,那手下这批军队岂不就归我了……

  正在这时,孙坚又派遣亲近的人送去许多好酒作为礼物给张咨,并传话说,孙坚要准备给张咨一批兵马,以减轻孙坚自身的负担。张咨见孙坚主动送酒给他喝,还请他帮忙,接管孙坚的一部分军队,那高兴劲就别提有多高了,真是心想事成啊!

  出于礼节与接管需要,第二天,张咨亲自带着美酒,率五百来名步兵、骑兵来到孙坚营中,准备办理移交手续。

  孙坚开始还静卧在床上,见到张咨,勉强支撑着身体,与张咨拱手寒喧,又装着十分病重的样子,咳嗽了两声,踉踉跄跄地要下床,要设酒宴招待张咨。

  张咨见状,连忙说:“免了免了,等你贵体康复后,咱们再痛快畅饮不迟。”

  孙坚拖着略显疲惫的身子,坚持挺直腰板,对张咨说:“能与张太守相见,实属不易,岂有怠慢之理,今天我们一定要喝两杯,也许我的病就好了呢。”

  孙坚早已派人宰杀了一头牛,准备了一些好酒好菜,要好好与张咨痛饮一场。

  在张咨看来,本来是冲着带走孙坚的人马而来的,没想到还有酒喝,也不知其中有诈,就半推半就地答应了孙坚的要求。

  宾主入席坐定,二人畅叙共同讨伐董卓、拯救江山社稷的大义,为志同道合而开怀畅饮。喝着喝着,孙坚的精神果然是越来越好,讲话的声音和欢笑声也比开始高了起来。

  正在宾主之间酒酣畅快之时,只见长沙主簿走进来向孙坚汇报说:“我们的军队为讨伐董卓而聚集在孙将军麾下,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克服山高路远,从长沙来到南阳,眼看就要到达京城擒拿董卓老贼了。谁知前行到南阳这个地方,道路没有修好,军队所需物资粮食又不给准备,这明显是张太守在有意阻碍我军去讨伐董卓。请孙将军听取我的意见,问一问张咨张太守为什么要这样做。”

  刚才还是宾主之间觥筹交错,彬彬有礼,氛围融洽,转瞬间,感觉变成了“鸿门宴”。

  张咨见状,十分恐惧,连呼上当,酒也早已醒了一半,起身想逃跑,但见四周早已有士兵把守,自己已经陷入虎口,根本无法脱身,自己带来的人马也早已让孙坚的部队缴了械。

  这时,长沙主簿又跑进来对孙坚说:“南阳太守张咨有意阻止讨伐董卓的义军前进步伐,使义军不能及时前往讨贼,贻误了战机。请依军法处置。”

  张咨只好束手就擒。孙坚立即下令,将张咨绑赴辕门外,斩首示众。

  这一下,南阳城内外炸开了锅,舆论大哗,十里八乡都传开了,一郡为之震慄。并且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孙坚的部队从此是“无求不获”,有求必应,大军所过郡县,地方长官都事先准备好了粮食物资,等待着孙坚军队的到来。

  孙坚后来因袁术推荐,被朝廷任命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并以鲁阳城为根据地,训练士兵。

  孙坚的军队开始与董卓军队交战时,战事不利,吃了败仗,在危急关头,孙坚让部将祖茂戴上自己的“赤罽jì帻”,即红色头巾,把董卓的追兵吸引开,才得以脱离危险。

  第二年,即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孙坚重新收拢流散部属,进驻梁县,准备再度讨伐董卓。董卓派胡轸、吕布迎击孙坚。由于胡、吕二人心存芥蒂,不能相处,还没交战,士兵就涣散逃离。孙坚趁机出击,胡轸、吕布大败而逃。

  正当孙坚取得节节胜利之时,有人在袁术面前说孙坚坏话,挑拨他们的关系,致使袁术犹豫不定,不给孙坚的部队供应粮草。孙坚连夜奔驰一百多里,来到袁术身边,二人促膝而谈,“画地计较”。

  孙坚对袁术带有发誓赌咒的口气说:“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我孙坚与董卓之间,根本上就没有什么个人之间骨肉性质的血海深仇,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国家社稷。将军现在听信小人的离间之言,反而对我的举动产生了怀疑!?”袁术听了孙坚的表白,更加坚定了对孙坚的希望与信任,立马下令,调拨粮草,全力支持孙坚的军队去讨伐董卓。

  孙坚的军队更加勇猛善战,董卓见势不妙,不得不派部将李傕向孙坚求和,并许诺要给孙坚的“列疏子弟”家人们封官。孙坚不理,大骂道:“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还奢望什么与你和亲?”继续发兵,进攻距离洛阳只有九十里的大谷。董卓被迫率军出战,被孙坚击败,在逃跑退驻到渑池之前,对洛阳放火焚烧。孙坚乘胜追击,大败吕布后,出兵函谷关,分兵两路,直取新安和渑池。

  在打败了横行一时的董卓后,孙坚又率部进驻都城洛阳。

  初平三年(192年),孙坚奉袁术之命讨伐荆州刺史刘表。刘表派黄祖出兵迎击,被孙坚军队很快打败。孙坚的军队追赶到汉水,很快将襄阳城拿下了。黄祖的残余逃窜至岘山中。夜间,孙坚的军队追赶至山上。

  孙坚单枪匹马在岘山上观察敌情,被躲藏在草木间的黄祖士兵用暗箭射杀身亡,时年37岁。

  孙坚的军队虽然一下子失去了领头羊,但并没有乱,而是在孙坚的侄子孙贲带领下,全部人马投奔依附到袁术的麾下。袁术又很快上奏朝廷,任命孙贲为豫州刺史。

  孙坚的长子孙策因随同母亲一直徙居在舒州(今安徽庐江县西),结交了周瑜等一帮好友,江淮间人士“咸向之”。在安葬了父亲孙坚后,孙策决定要以父亲为榜样,在江东干一番事业。

  公元194 年(汉兴平元年),孙策来到今天的安徽寿春,要面见袁术。

  孙策见到袁术,流着泪说:“亡父以前从长沙出发,讨伐董卓,与明使君您会于南阳,结下同盟友好。不幸家父中途遇难,勋业不终,未能完成大业。作为晚辈,孙策我深深感受到您与我父亲之间的深厚友谊。现在想投靠您,希望您能给我机会,考察我的忠诚与能力。”

  袁术见孙策长得是一表人材,“美姿顔”,顔值高,性格又比较豁达,“甚奇之”,一说“甚贵异之”,总之是一见面就喜欢上了孙策。但喜欢归喜欢,袁术不可能马上就把原来孙坚的兵马交给他的。

  袁术对孙策说:“我曾经任命你的舅舅吴景为丹杨太守,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招兵买马,好好发展”。

  孙策只好跑到舅舅这里寻求发展机会,结果只招来了几百人入伍,很快就遭到泾县一个叫祖郎的人领导的地方武装袭击,差点把命给丢了。

  孙策只得再次向袁术求靠,希望他把父亲孙坚当年的旧部下能还给他,由他带领。

  这一次,袁术没有吝啬,将孙坚旧部千余人还给了孙策。这支队伍在袁术的统一指挥下,具体由孙策负责指挥。从此,孙策正式开始了他继承父亲遗志的伟大事业。

  公元195年,孙策以帮助舅舅吴景对抗刘繇为由,开始向江东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他争取到朱治、周瑜、张昭、张纮等人的帮助,击败了刘繇、严白虎、许贡,迫使会稽太守王朗投降,占领了会稽、吴郡、丹杨的广大地区。孙策领导的军队,所向披靡,无人能够阻挡,其“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孙策为人,“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袁术也常常慨叹:“我要是有个儿子能像孙郞一样能干,纵然死了,也没有遗憾。”后来,因为袁术要自立为皇帝,孙策与袁术之间产生矛盾,并且还通过书信形式,谴责袁术,与他绝交。

  公元196年(汉建安元年),汉献帝刘协不得不听从曹操的意见,迁都许昌。

  公元199年(汉建安四年),袁术病死。是年,孙策征伐庐江,兼并了袁术余部,击走刘勋,继续征伐江夏,大败黄祖,劝降豫章太守华歆,实力迅速壮大。

  这时的曹操,因为袁绍的力量在日益强大,孙策又占据了江东,所以,他感到自己的力量还没有达到完全征服这些人的时候,干脆来个顺水人情,以汉家天子朝廷的名义,好生安抚孙策。曹操向朝廷奏请,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孙策为“吴侯”。曹操又把弟弟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为儿子曹章娶了孙策堂兄孙贲的女儿为妻,同时对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皆礼辟”之,点名让扬州刺史严象举孙权为“茂才”。

  公元220年(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开战,双方战事呈胶着状。孙策想利用这个机会偷袭许昌,从曹操手中救出汉献帝。正当他秘密部署、调兵遣将之际,孙策被他当年在吴郡的仇人许贡派人行刺。

  孙策在受伤严重的情况下,把张昭等老臣心腹招到身边,对他们说:目前中原大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其成败。公等善待吾弟。

  孙策又将弟弟孙权叫到身边,让他佩上印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当天半夜时分,孙策带着无限遗憾,离开了人间,时年26岁。

  再说孙权出生下来时,长得“方颐大口,目有精光”,父亲孙坚感到很兴奋,觉得这个孩子有贵人之相。孙坚不幸遭到暗杀后,孙策在江东起兵时,孙权就经常跟随在孙策左右,兄弟二人关系很好。在讨论一些重大问题时,孙策让弟弟孙权一道参加,每次孙策都会让弟弟孙权畅谈自己的想法,孙策觉得这个弟弟不简单,自己有些方面不如他,所以,每次会宴宾客时,孙策会半开玩笑地对孙权说:“在座的各位,将来都是你的部将哟” 。

  孙权在哥哥孙策从事安邦定国伟业时,自己进步也很快,15岁就当上了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县令,在郡里的举孝廉、州里的举茂才等人才推举活动中,孙权都受到重视,官至奉义校尉。后来又跟随孙策,参与讨伐庐江刘勋及江夏黄祖的战斗。孙权平素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在没有挑起江东重担时,就已经在社会上具备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人缘。

  孙策不幸遇害后,孙权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兄长而悲痛万分,经常痛哭不已。长史张昭作为托付重臣,见孙权这样下去,不仅会伤了身子骨,还会影响东吴大业,于是对孙权说:“孝廉,现在是我们痛哭的时候吗?”接着,他列举了当年周公虽然立了“三年之丧”的礼法,而他的儿子伯禽在周公死后,因为徐戎的侵犯作难,只好“卒哭而征之”,以应付王事急需,所以给后人留下了“周人卒哭而致事”的故事。张昭认为,伯禽这样做,不是要违背父亲定下的规矩,而是形势逼迫所致。现在东吴面临的现实状况是:“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你如果想为亲戚悲哀,顾及常规礼仪,就好像把大门开着让强盗进来,这不是仁者所希望看到的呀!”他要求孙权立即换上戎装,骑上战马,巡视军营。

  当时天下未定,英雄豪杰之士盼有明主得以相寄。张昭、周瑜等觉得孙权可与共成大业,故一心一意为孙权出谋划策。而孙权又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视周瑜、程普、吕范等将军为心腹;后来又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纷纷前来加盟帐下,为孙权效力。

  年仅18岁的孙权,擦干了眼泪,收拾好心情,又带着他的团队,前仆后继,驰骋在既要斗智又要斗勇、既是战场又是官场的人生大舞台上。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周瑜、鲁肃的支持下,孙权果断决定,与刘备联手,共同对付已经占领荆州的曹操大军。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军队展开激战,大破曹军,最后取得“赤壁之战”重大胜利。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只得率残部北还。

  建安十六年(211年),有探子来报,说曹操要起四十万大军,直指江东,欲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与众将领商议拒敌之策。这时,又有人说,长史张紘虽然病故了,但有哀书,劝孙权迁居到秣陵(今南京),称那里有帝王之气。之前,东吴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在吴地(今江苏苏州),后来移到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孙权在镇江建筑铁瓮城,作为东吴的指挥中心。现在听说曹操大军要来报复,既然秣陵更具备战略地位,孙权遂下达命令,将自己的指挥中心从镇江迁到秣陵即今天的南京。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将“秣陵”县改名为“建业”县,在建业筑石头城。

  这时,大将军吕蒙又建议说:“曹操兵若来,可于濡(rú)须水口筑坞以拒之。”

  濡须口是指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濡须山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关镇境内,临河设关谓东关。七宝山在今安徽无为县黄龙乡境内,临河设关谓西关。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为巢湖的出口。

  孙权觉得这是个重要的战略位置,可以扼守要津,防御曹军来犯,当即同意了吕蒙的建议,派军数万筑濡须坞。从此,濡须口成了东吴与曹操军队相争的古战场。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因害怕长江沿岸都被孙权、刘备拥有,先下令将沿岸的老百姓进行“内移”,即向北方迁徙,庐江、九江、蕲春、广陵一带的老百姓约有十余万户人家,皆东渡长江,长江以西、合肥以南地区几乎成了无人区。

  在完成了“内移”任务后,曹操亲自率军,来到了濡须口,要与孙权的军队展开水上激战。

  曹操的军队乘油船,想利用夜色来将部分队伍摆渡到一个洲岛上。孙权以水军来进行围攻,俘虏曹军3千多人,曹军因北方人,不习水性,被淹死的有数千人。孙权的水军数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又乘着轻舟,从濡须口直接进入曹操的水上军营中。

  曹营将领以为是孙权的军队又来挑衅的,准备还击,被曹操制止了。曹操说:“此舟上必定有孙权,他是要现身我们的队伍面前,以激怒我们。”曹操传令下去,保持高度警惕,密切注意敌船动向,弓弩不得妄发。孙权的船只在靠近曹军的水面行驶了五六里,开始返回,并且船上还吹吹打打,搞起了水上舞台表演。

  曹操见孙权的船上器仗军伍齐整严肃,井然有序,更加坚定了他不能轻举妄动的指挥决策。联想到他当年率军攻打荆州时,没费吹灰之力,刘表的儿子刘琮就主动向他投降,献出了荆州;现在攻打吴军,想夺取建业,同样是在长江边,同样是江南人,怎么差距就那么大呢?于是感慨地说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孙权,字仲谋;刘表,字景升。曹操讽刺刘表的儿子像猪狗一样蠢。

  关于孙权此次勇闯曹营,《魏略》的记载与《三国志》有所不同,说孙权是乘了一艘大船来察看曹军布阵情况。曹操命令弓弩手万箭齐发,箭全部射在了船帮上,出现了向一边倾斜,眼看就要倾覆,孙权指挥船只回转,又将船的另一侧让曹军射箭,一直到两边箭射得差不多了,船身又平稳了,孙权才回还。这种说法与诸葛亮“草船借箭”情节大致相同。

  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亦或是孙权来察看水上曹营两次,有一个细节是一致的,就是孙权派人给曹操送去一封信,上面写道:“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同时又在另一张纸上写上:“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拿着孙权派人送来的信,想到北方将士大都不谙水战,不习水性,再也不能重蹈“赤壁”覆辙了,就对众将领说:“孙权不欺孤。”下令撤军北还。曹操此次南征东吴,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更为有趣的是,后来在民间还留下传说,将当年曹操军队在濡须口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说在濡须口,有一条大船沉没在水中,每当水浅的时候,船身就露出水面来。老人们就说:“这是当年曹操的战船啊。”如果是行船的,就得赶紧绕着离开。曾经有一个渔夫,夜里停宿在沉船的旁边,把自己的船缚在这条大船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听见那条沉船上传来吹奏竽笛、弹拨丝弦以及歌唱的声音,同时还有非同寻常的香气从船上飘出来。渔夫刚入睡,便梦见有人驱赶他说:“别靠近官家的歌妓。”吓得那人再也不敢靠近这只沉船,赶快起身走人。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进一步断定,这条沉船就是当年曹操承载歌妓的船。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正月,曹操去世,曹丕袭汉丞相及魏王,改年号为“延康”。同年冬天,曹丕代汉自立,改元“黄初”,称“魏文帝”。

  公元221年,刘备在四川成都称帝,史称“季汉”,亦因地名,人们俗称“蜀汉”。孙权于同一年,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由湖北公安迁至鄂州,并将鄂州更名为武昌。

  曹丕称帝后,孙权“使命称藩”,示拥戴之诚。公元222年(黄武元年),曹丕降旨,大大地褒奖了孙权一番,并封孙权为“吴王”。从此,孙权建立起了由官方认可的吴国,拥有了整个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公元229年夏四月,夏口、武昌都说见到了黄龙与凤凰,这是好兆头,公卿百司都劝孙权称帝,以正尊号。丙申日(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南郊称帝,继续以“吴”为国号,正式建立“吴国”,年号“黄龙”。到了秋天九月,孙权又由湖北鄂州再次回迁并正式定都建业(今南京)。孙吴建国,史学界称之为“孙吴”。

  也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曹丕来到广陵(江苏扬州),站在长江北岸,望着江南,不无感慨地说:“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孙权称帝,所统治的区域居于长江下游、华夏东部,故亦称“东吴”。

  孙权建立的孙吴帝国,正是在父亲孙坚、哥哥孙策创业的基础上,父子三人,同气连枝,前仆后继,历经数十载,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孙吴国家,靠着家族的力量与魅力,靠着团结大批异姓贤能之士,靠着自己的身先士卒、不畏艰险,一步一步地做强做大,直至迎来一个拥有一方疆土的帝国诞生。

  孙坚只活到37岁,孙策只活到26岁,他们二人均死于非命,遭人暗算,过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可谓英年早逝。父兄的鲜血为孙权创立吴国谱写了史诗般的悲歌。18岁的孙权继承父兄事业,转战千里,尽有江南之地。《三国志》史家评价为:“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孙权于神凤元年(252年)去世,享年71岁。《三国志》用“薨”来表达,而没有用“驾崩”一词,说明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孙权仍然是一位“诸侯”而已。但孙权去世后,东吴政权给他上的谥号是“大皇帝”。所以后世称孙权为“东吴大帝”。

  孙吴政权,从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算起,共经历了孙权、孙亮(会稽王)、孙休、孙皓“三帝一王”52年时间。公元280年5月1日,孙吴末帝孙皓向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投降,标志着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局面结束,国家获得了再度统一。

  孙权定都南京,南京的“都城”史正式开始了。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明朝均相继在南京建都,使南京享有“七朝古都”的盛誉。

  南京的钟山又名紫金山,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孙权曾为之立庙于钟山 ,因改称“蒋山”。孙权去世后,葬在蒋山的一块高地上,位于现在南京的梅花山中。朱元璋在营建明孝陵时,因敬重孙权而将自己的陵墓神道避开孙权墓,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明孝陵神道,从下马坊开始,到金水桥,其神道是弯的。

  孙权为人节俭。虽然称帝迁都建业,但不建新宫殿,因陋就简地沿用旧将军府寺为皇宫,至赤乌十年(247年)腐朽损坏后,仍然以武昌宫加以改建,可见其爱惜民力。

  东吴都城建业原名“秣陵”,最初是一个小县,因孙权定都而推动了其城市建设的发展,开启了南京的都城史。

  孙权在经营江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同时,开辟了江左直通辽东地区的海上交通直通航线,对长三角及渤海湾地带的经济文化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束有春

  2020年12月1日修改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地方军阀;军队;太守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