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红色热土 赓续精神长河
2025-09-03 10:5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耿联 顾敏 徐睿翔 陈珺璐  
1
听新闻

  特殊的时间节点,总能唤起深沉的民族记忆。

  八十载时光流转,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可那些浸透着鲜血的故事、凝结着不屈的精神,仍在历史长河中回响——追寻记忆的脚步,从不敢,也不能停歇。

  尤其对于“95后”“00后”等年轻一代而言,若未曾踏上那些真真切切发生过战斗的土地,未曾感受过英雄们曾守护的山河脉动,崇敬终究有些许空洞。

  我们需要一场回望:走进江苏大地上那些浸染过热血的红色热土,寻访那一面面历经风雨却依旧鲜红的英雄战旗,让每一份崇敬都能扎根在真实的土地上,每一份缅怀都能连接起鲜活的过往。

  我们更需要一场再出发:触摸历史,讲好抗战故事,让那些跨越时空的牺牲与情谊被更多人铭记,把伟大的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一

  寻访的第一站,是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1937年,南京上空,中国空军与苏联援华航空队并肩迎战连番来袭的侵华日军战机,迭挫强敌,血洒长空。如今,镌刻于英名碑上的4299个名字背后,正是4299段“舍生取义”的壮举。当记者的目光落在236个俄文名字上,心中骤然一震:这些苏联飞行员本与中国没有血脉联系,却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把生命永远留在了异国长空。

  苏联援华航空队同日军的首次交锋,就发生在南京,24岁的涅日丹诺夫·尼古拉·尼基福罗维奇是来华抗击日本法西斯期间作战牺牲的首位苏联航空英烈。但是这位苏联烈士的故事,曾模糊在史料里,甚至有说法误传苏联援华首战始于武汉;直到2015年,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在俄文书籍中偶然发现线索,时为南京晨报记者的成岗带着这份线索,联合留学生远赴俄罗斯寻访,最终找到烈士母亲珍藏的档案——这一路的波折与坚持,何尝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致敬”?

百战百胜第三营

  二

  从南京出发,循着历史的印记,记者一次次走向江苏大地上曾打响战斗的地方。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新四军,曾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在日伪军麇集的大本营周边,筑起坚不可摧的抗日防线。

  记者寻访中感受最强烈的,是由历史细节带来的震撼。1938年6月,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镇江韦岗的山坳间设下埋伏,打响了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的首战。记者深入探访后得知,韦岗战斗中连长温国德在搏斗中负伤后因伤势过重牺牲,班长钟辉春不幸中弹流血不止牺牲在途中……这些先烈的故事震撼人心,也让记者愈发懂得: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牺牲、什么是信念、什么是伟大抗战精神。

  感人的细节,还藏在淮安车桥战役纪念碑下。记者探访得知,1944年车桥战役后,为掩埋牺牲的53位战士,周边百姓自发捐出53口棺材,有的老人甚至抬出自己的寿材。此刻,我们读懂了“军民同心”气壮山河的力量。

  这些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战斗,尽管规模不同、境遇各异,但都用枪林弹雨和血与火的洗礼镌刻下历史答案: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马石山十勇士”班

  三

  而当目光扩展至全国,一面面从战火中走来的英雄战旗依旧熠熠生辉——“平型关大战突击连”“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百战百胜第三营”……它们或诞生于江苏,或与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羁绊,每一面战旗都浸透着浴血奋战的记忆,闪耀着不屈不挠的光芒。

  于是,又一场跨越山海的寻访启程了。

  从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从东南沿海到华北东北……以“95后”记者为主的“英雄战旗 光耀千秋”采访团,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再度出发。

  飞行2000多公里,记者来到海拔2400多米的武警青海总队机动二支队野外驻训点,追寻一面诞生于江苏的“战斗模范连”旗帜。

  出发前,记者在心里猜想了无数次:驻守青藏高原会有多苦?可当双脚踏上那片驻扎地,才知道所有的想象远不及现实艰辛。

  几经辗转抵达时,一片光秃秃的荒地上,几列橄榄绿帐篷像倔强的哨兵立在风中。正午的日头正烈,记者想钻进帐篷躲躲,仅半小时就汗流浃背;走出帐篷时,却看见官兵们扛着训练器材往场上走,作训服贴在身上,领口泛着盐渍,脚步却没有半分迟疑。

  “总不能带席梦思扎营吧?实战要啥,咱就得练啥。”训练归来的班长蔡小伟打趣说。对他而言,刮大风的夜晚更难,“得攥着帐篷角防止被吹飞,整夜不敢睡沉”。可即便如此,移防青海第二年,他就带领战友夺得总队火力比武团体第一。“不能总讲‘老光荣簿’,既然进了英雄部队,总得立点新功。”说这话时,他腼腆地笑了。

  追寻战旗踪迹的日子里,曾有一些疑问在记者心头盘旋:那一面面从烽火中走来的战旗,到底承载着怎样的精神?和平年代里长大的年轻官兵,真的能读懂老一辈“无畏冲锋”的勇气,接过那份沉甸甸的传承吗?

  直到与军营里最可爱的人相遇,这些疑问才渐渐被打消了。在“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训练场,即便是周末,高低杠上、障碍跑道上,到处都有年轻官兵的身影。“都是自发的,因为我们是英雄部队的兵。”战士刘鑫讲话斩钉截铁。在粤东海域,海训归来的“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装甲车驾驶员王党辉即使全身湿透,仍难掩豪情:“训练多苦都不怕,不能丢了英雄连队的脸。”

  是的,战旗所到之处,都是其精神的延续!那些历史课本上的响亮名字,如今正在新时代官兵的训练身影里、战斗故事里,焕发新的生机。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

  四

  而当我们年轻记者把英雄部队的故事写下来,把战旗的辉煌战史传出去,我们也成了精神传承的一分子。

  时光荏苒八十载,山河早已换新颜。但一次次探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伟大的抗战精神仍在新时代的土壤里蓬勃生长,处处皆有动人回响。

  这股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地方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一组中山门的今昔对比图静静诉说着变迁:1937年的黑白照片里,侵华日军骑着战马傲慢入城,城门下满是沦陷的沉重;而今日的中山门沿路两侧高楼大厦林立,宽阔的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生机和繁华。

  在溧阳,曾经的塘马战斗遗址,如今已变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塘马战斗的纪念活动从未间断过,红色战歌在这里代代传唱。

  这份传承,也镌刻在一代代官兵的血脉中,让英雄战旗永耀荣光——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虽已远在平型关千里之外,但“猛打猛攻、首冲敌阵”的精神从未褪色。仅去年,连队就参加了3场实兵演习、3场比武考核,被陆军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跨越山海的“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也完成了从地面作战到三军联合作战的蜕变,成为驻守东南沿海的“尖刀利刃”,用新时代的强军力量续写着英雄战旗新的辉煌。

  这种铭记,更以青春姿态在年轻一代中不断传递——

  南京大校场机场旧址,15岁高中生秦芷萱自发前来献花缅怀,在寻访遗迹中更加懂得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

  在高邮的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大学生刘子牧坚守义务讲解,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抗战故事。

  …………

北京卫戍区“老虎团”

  五

  而对本报记者而言,红色基因更是融入骨血的使命与传承。

  当记者结束这场寻访,在《新华日报》报史馆翻阅旧报纸、整理采访资料时,对抗战历史的壮阔与悲壮、对《新华日报》红色血脉的厚重与滚烫,又多了一份理解与敬畏。

  7月起,《新华日报》先后推出“浴血江淮河汉 驰骋华中敌后”“英雄战旗 光耀千秋”两组重磅系列报道:《功高云汉,他们搏击在南京上空》《记者探访“朱德警卫团”“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双旗映劲旅 烽火铸荣光》《记者探访陆军第77集团军“金刚钻”旅:把英勇顽强刻入基因,攻无不克锋芒永在》……

  这份敬畏,早已超越简单的缅怀,指引着我们扛起使命,当好记录者、传承人,让英雄的故事永远鲜活,让不屈的精神照亮山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耿联 顾敏 徐睿翔 陈珺璐

标签:英雄;发展;寻访
责编:张姣姣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