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扬州树生态修复与民生融合的样板
2020-10-15 15:3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杜立明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从三江营乘船而上,让记者感慨的除了“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壮观外,还有两岸层层叠叠的绿色植被,远处的扬州城掩映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

扬州境内长江岸线全长70多公里,拥有“一个调水口”,即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源口;“两个交汇点”,即长江与淮河、长江与运河交汇处。扬州市统筹做好长江岸线的布局规划,推进沿江岸线复绿和植树造林,修复涵养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沿江绿化水平,同时将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与民生工程建设有机融合,提升扬州市民的幸福感。

拆除与复绿:推进沿江岸线生态修复

在长江大保护的行动中,扬州市对沿岸430余栋厂房和办公用房进行了拆除,同时被拆除的还有船台、码头、龙门吊140余座,退让生产岸线6.3公里,复绿面积近152万平方米。

施桥镇河口公园在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处,京江船厂就曾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主要从事船只拆除和维修业务,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化学物质,对周边水体环境和航道安全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扬州市委、市政府在专题调研施桥片区建设时指出,施桥片区是长江经济带扬州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推进长江扬州沿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地区;是大运河文化带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两个国家战略、国家工程的重要交汇点;还是扬州人记忆中重要的过江通道,建设好、保护好施桥片区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施桥镇副镇长王义峰参与了从与企业谈判到沿江船厂的拆除全过程。“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对拆除工作进行攻坚,逐个销号,逐个过堂。” 王义峰说,根据整治要求,施桥镇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该船厂拆除工作。包括京江船厂在内,施桥镇16个拆除类项目主体施工目前均已完成。

在拆除过程中,一条“僵尸船”曾让人伤透了脑筋,为了找到船主,工作人员三番五次地查找船主档案,在得知船主已经远赴非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主动联系,耐心说服,终于在得到船主同意后将船舶拖至指定位置。

记者在现场看到,复绿后的长江滩涂绿树成荫,清新的江风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在仪征市十二圩,过去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有多家船厂在此“安营扎寨”,在长江大保护行动中,需要关停14家小船厂,腾让岸线3300米、土地1500亩。这些船厂大都产能落后,跑冒滴漏造成大量扬尘,当地百姓怨声载道。

在14家船厂中,拆除难度最大的是十二圩船厂。江苏省仪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刘奇峰告诉记者,当时该船厂在建船舶5条,且已经签订合同,仪征市采取边拆除整治,边建船的的方法,既确保江岸整治按时按质完工,又保证了企业生产不受影响,待船舶交付后,拆除工作也在一个月内完成。

刘奇峰说,启动拆除工作以来,十二圩船厂完成关停。同时,还对一批岸线违规项目进行了大力整治。根据“只退不进”的总原则,划定生态红线,在植绿护岸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生态修复,构建了连续完整、结构稳定的长江沿岸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与发展:推动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

在长江大保护的行动中,扬州市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变。

广陵区头桥镇长江沿岸分布着2家造船厂、6家养殖场和大大小小的水上餐厅,拆除后将对村民的收入带来重大影响。

头桥镇是“中国医疗器械耗材之乡”,其医械产业实际销售规模目前已达40多亿元,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26家、销售企业96家、近2000个稀缺的医械生产许可证照资源、超5000人的医械营销“大军”。

“我们通过扩大就业渠道,把一部分从拆除企业中失业的农民安排到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去。”头桥镇副镇长徐高斌告诉记者,这样,既解决企业用工难题,也让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

用绿色发展支撑,擦亮良好生态这块“金字招牌”,头桥镇还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头桥镇位于扬州东南,地处三江交汇处,镇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400多条河道纵横交错,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

头桥镇引导农民稻田综合种养,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1700亩,建成有机稻米基地192亩,绿色优质水稻基地面积17490亩,无公害稻米基地全镇覆盖,水稻绿色防控产品覆盖率达79%以上,为高标准生产优质食味稻米创造了条件。

在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作物学会和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主办的“2019年度江苏‘味稻小镇’推介会”上,头桥镇喜获“味稻小镇”荣誉称号。去年,头桥镇优良食味稻米品牌营销量0.56万吨,占优良食味水稻产量比例52.3%,加工销售的优质食味稻米远销北京、辽宁、上海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辩证统一。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头桥镇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今,被当地人称为“通江路”的5公里沿河堤道,正在修建一条步行的观光漫道,可直抵长江边的三江营湿地公园。未来,文旅产业还将给农民开辟新的致富路。

生态与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扬州市还将沿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与民生工程建设有机融合,全力打造生态景观体系。先后建成三江营湿地公园、自在公园、南水北调源头公园等“群众身边的”生态休闲公园,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开门入园、随处见绿”。在扬州长江沿线绿廊中,湿地生态公园就像镶嵌在长江两岸的一颗颗翡翠。

“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在瓜洲泵站,一个高质量的文旅融合公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在扬州长江大保护规划中,这里将打造成长江与运河交汇点的“观景阳台”。公园融入生态思维与文化理念,意在传承文脉,留住运河文化记忆。

三水汇聚,气吞东南。南水北调源头公园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和江淮生态大走廊的起点,占地面积约615亩,公园以生态修复为主导,为涵养水源,沿河种植了水杉、落羽杉和池杉,对长江湿地进行保护。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源头公园定位于生态公园、文化公园、活力公园,采用扬州园林传统造园手法,匠心构造“一廊、三片、八景”景观布局,即一条月光慢道走廊,“月潭文化区”“江滩活力区”“芳甸生态区”三大功能片区,以及江天一色、明月楼望、闲潭落花等春江八景,使得公园兼具北方之雄与南方之秀。游人置身其中,犹入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浪漫朦胧的诗意境界。

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三江营湿地公园,曾为江防要地,清康熙年间曾设盐政同知于此,雍正年间改三江营同知,设盐务道统领之。

扬州市以三江营生态湿地保护片区为核心,统筹制定生态修复、环境提升、田园风光、产业发展及特色园区打造等细化方案,一环套一环落到实处。如今在湿润的滩地上,草木恣意生长,南来北往飞鸟在林间栖息,形成一片原生态湿地。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代诗人徐凝把“二分明月”的美誉给了扬州,今天的扬州人每到傍晚都喜欢全家人一起到湿地公园走走,吹吹江风,感受月光下的温馨。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群众的切身感受往往比数字更具有说服力。在长江大保护行动中,扬州市将生态修复与民生工程有机融合,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杜立明 文 赵亚玲 摄

标签:生态修复;长江;扬州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