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堂出发,跨越地域回到家乡温州市政务服务局城市书房的时习堂暑期托管点;将在外求学生涯中习得的“分镜思维”“构图美学”,正与骨子里对温州风土人情的熟稔、潜心钻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跨学科交融。自7月1日进驻至今,60个日夜的坚守与耕耘仍在延续,温籍学子周扬以共青团温州市委“家燕归巢”项目返家乡志愿者的身份,全程与李老师并肩搭档,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行动标尺,紧扣“知(知识启蒙)、情(情感滋养)、意(意志培养)、行(行为实践)”四大核心目标,于笔墨挥洒间持续传递知识星火,于手工创作中不断流淌脉脉温情,于攻坚克难中稳步锤炼坚定意志,于日常服务中扎实践行青春初心,正书写着一份“跨域扎根家乡、跨学科赋能惠民”的基层服务精彩答卷。
这段扎根家乡政务服务一线的志愿历程,既是他以青年之姿践行“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生动注脚,既见证着孩子们从懵懂向自信的成长蜕变,更让他在实践中完成从青涩学子到成熟实践者的自我进阶,深刻体悟着政务志愿工作中“责任”与“担当”的千钧分量。那些清晨与李老师一同清点艺术工具的忙碌身影、午后运用传媒思维结合家乡元素带领孩子创作的专注神情、化解矛盾时的耐心疏导、攻克难题后的执着坚守,都在成为“知情意行”与“跨域实践”“跨学科融合”三者同频共振的鲜活见证,清晰镌刻着他以青春之我服务家乡基层、助力下一代成长的坚实足迹。
(图为周扬和小朋友们做完收工以后的合照)
一、以“知”启智:跨学科融本土,跨域托管显深度
在托管实践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要之举便是帮助孩子们积累真实可感的知识、培养实用有效的能力。作为“家燕归巢”项目中跨区域返家乡的学子,周扬与李珍珍老师始终围绕“知识传递”这一核心,将艺术审美、传媒思维与温州本土生活场景跨学科联结,让知识启蒙既有生动有趣的形式,更饱含浸润心灵的家乡温度。
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周扬跳出传统说教的桎梏,将传媒专业工具巧妙转化为开启知识大门的“教育钥匙”。作文辅导时,针对温州孩子耳熟能详的“赶海”主题,他正用“分镜梳理”之法,引导孩子唤醒“瓯江口捡贝壳、追浪花、放小螃蟹”的鲜活记忆,将抽象的思绪转化为具象的“镜头画面”;随后,结合艺术创作中的“细节描绘”技巧,教孩子们用“阳光洒在贝壳上,像江心屿的灯光般亮晶晶”的语句增添画面感,助力孩子主动搭建写作逻辑。书法课上,李老师细致教授握笔姿势与笔画写法,周扬则引入传媒领域的“构图美学”跨学科解析汉字结构:“‘山’字三竖恰似镜头里的层次感,中间一竖写得稍长才显平稳,就像雁荡山的峰峦错落有致”“‘川’字间距均匀方显层次,如同瓯江两岸的景致舒展有序”。两人以“引导+包容”取代简单批评,用“横画像温瑞塘河的堤岸”建立知识关联,让原本枯燥的笔画学习,正变成承载家乡记忆的跨学科趣味课堂。
周扬深知,未来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温州故事,需要能捕捉本土生活细节、精准传递家乡声音的年轻人,如今以传媒思维结合家乡元素教孩子学习,正是在为他们今后参与家乡建设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图为李老师在指导小朋友们书法以及小朋友做手工、书法、画画时的情景)
二、以“情”润心:融乡土情怀,筑情感联结
情感滋养是托管服务的温暖底色,周扬与李珍珍老师以温州本土文化为纽带,在课堂互动与日常陪伴中,让孩子们感受家乡的温度,也让志愿服务的情感价值持续传递。
手工课上,两人带领孩子们开展“温州非遗小工匠”主题创作。周扬结合传媒专业的“故事化表达”,先给孩子们讲述瓯塑、细纹刻纸等非遗技艺的起源与传承故事,用“瓯塑匠人指尖的色彩,晕染出楠溪江的四季”这样的描述,唤醒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好奇与认同。随后,他们手把手教孩子用彩泥复刻温州古桥、用彩纸剪出江心屿双塔图案。当有孩子因捏不好“五马街骑楼”而气馁时,周扬没有急于指导技巧,而是分享自己在外求学时,通过画家乡建筑缓解思乡之情的经历,“就像你想念奶奶做的鱼丸,画出来就像把家带在身边,捏不好没关系,把你印象里骑楼的样子做出来,就是最特别的作品”。
日常托管中,他们更是把“情感陪伴”融入点滴细节。得知有孩子因父母忙于工作而独自过周末,周扬和李老师特意准备了温州童谣绘本,在午后的树荫下陪孩子共读;遇到孩子间因争抢材料发生矛盾,他们会以“温州人‘和为贵’的家风”为切入点,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这些充满温度的互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托管点感受到家的温暖,更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家乡、懂得共情的种子。
三、以“意”砺志:破实践难题,铸坚韧品格
基层服务并非一帆风顺,托管过程中的各类挑战,既是对孩子们意志的锤炼,也是周扬实现自我成长的“试金石”。他与李珍珍老师以“直面问题、共同解决”为原则,在攻坚克难中,让“坚持”与“担当”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收获。
暑期托管后期,城市书房计划举办“家乡美”主题展演,从节目编排到舞台布置,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筹备初期,难题接踵而至:部分孩子因害怕登台而拒绝参与,道具制作进度滞后,节目流程衔接不畅。面对困境,周扬没有退缩,他借鉴传媒行业“项目制运作”的思路,将任务拆解为“节目策划、道具制作、彩排演练”三个阶段,和孩子们一起制定时间表。
针对“登台恐惧”,他用“镜头模拟”的方式,让孩子站在“虚拟镜头”前练习表演,告诉他“就像拍短视频,镜头里的你是最棒的主角”;道具制作进度滞后时,他和李老师带头加班,还发动孩子们成立“互助小组”,擅长绘画的负责设计,动手能力强的负责制作,在协作中提高效率;彩排时流程混乱,他用“分镜脚本”梳理每个环节的时间、人员分工,让孩子们清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展演顺利举办,孩子们在舞台上自信地展示书法作品、朗诵温州童谣,那一刻的成就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坚持就能成功”的道理,而周扬也在统筹协调中,锤炼了直面挑战、解决问题的坚定意志。
四、以“行”践诺:扎根基层处,显青春担当
“行”是“知情意”的最终落点,周扬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引,将志愿服务的初心转化为扎根基层的实际行动,在日常服务与延伸实践中,彰显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除了课堂教学,他还主动承担起城市书房托管点的日常事务:每天提前到岗,和李老师一起整理教室、清点物资;课间主动维持秩序,保障孩子们的活动安全;托管结束后,耐心解答家长关于孩子学习情况的疑问,分享适合温州孩子的本土教育资源。有一次,一位家长因临时加班无法按时接孩子,周扬主动留下陪伴,还结合传媒专业知识,用手机给孩子拍了一段“家乡小导游”的短视频,让家长通过视频看到孩子的成长,缓解了家长的焦虑。
此外,他还依托“家燕归巢”项目资源,联动南京传媒学院的同学,为托管点的孩子们带来“传媒小课堂”线上分享,通过直播让孩子们了解影视制作、新媒体运营等知识;结合温州“数字政务”建设,协助城市书房工作人员整理市民意见建议,用传媒人的视角提出“优化暑期托管宣传短视频”的方案,让政务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这些行动,既是他对“跨域实践、跨学科赋能”的践行,更是他以青春之力服务家乡基层的生动体现。
从校园到基层,从传媒专业到政务服务,周扬以“家燕归巢”为契机,在“知情意行”的实践中完成了跨域成长与跨学科融合。他的故事,不仅是温籍学子返家乡服务的一个缩影,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以专业所长扎根基层、以青春之我助力家乡发展的坚定信念。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家燕”归巢,带着跨域所学、跨学科思维,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绘就属于自己的成长画卷,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家乡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图为志愿者日周扬在指导小朋友们辅导作业)
(通讯员 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