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传承学习“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助力乡村振兴,8月26日至28日,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师生组织“重走连心路,砥砺好作风”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宁德市下党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悟下党乡从“贫困乡”到“幸福乡”的蝶变故事,谱写新时代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追忆奋斗过往 传承闽东精神
在原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的带领下,实践队首站来到下党村,参观了鸾峰桥、难忘下党主题馆等红色旧址。在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件前,刘明华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了当年下党村不通电、不通路,村民出行靠徒步、照明靠煤油的“弱鸟”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干部们在鸾峰桥边的小学内迅速召开现场办公会,敲定了通电、修路、引水等民生大事。而村民们也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投工投劳,全力参与水电站、道路的建设。全村上下齐心攻坚,用双手一点点打破“弱鸟”的困境,让“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队员们听后纷纷表示对下党村从“贫困洼地”到“振兴样板”的奋斗历程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实践队参观难忘下党主题馆(张琪琪供图)
实践队在鸾峰桥前的合照(张琪琪供图)
次日清晨,实践队重走“党群连心路”,途经感恩亭、滴水亭、文昌阁和初心长廊。一路探寻沿途的变迁印记,从泥泞土路到如今的便民步道,切实感受下党村在“闽东精神”指引下的蝶变,坚定了队员们今后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重走党群连心路(张琪琪供图)
随后,实践队来到了下屏峰村。在杨尚标副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双凤桥和下屏峰村村情馆,时光回溯到1989年7月,在下党村刚落实通路通电的初步规划没多久,隔壁的下屏峰村就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灾,让本就闭塞的村庄雪上加霜,村民脱贫希望受挫。但干部们冒雨徒步进山慰问帮扶,村民重新燃起了斗志,共同清理废墟、规划房路,将“灾毁地”变为“希望田”。乡村振兴的根基得到进一步的加强。1996年,有关部门查看了灾后重建新村面貌和村尾的公路桥建设后又给予下党乡发展资金100多万元,帮助当地修建机耕路和发展生产。让下屏峰村在“闽东精神”的感召下稳步前行,更让渴望摆脱贫困的下党人迸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掀起干事创业的热潮。如今,这份在奋斗中淬炼的“闽东精神”,不仅刻在村庄的变迁里,更深深印在队员们心中。
实践队参观下屏峰村村情馆(张琪琪供图)
发挥专业优势 践行医者仁心
实践队致力于将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在初心长廊畔的古城广场,师生们支起宣讲台,通过中草药文化宣讲、推拿按摩体验、太极拳教学等互动形式,吸引着男女老少、村民游客纷纷驻足参与。恰逢乡里赶集日,实践队顺势“摆起摊”来,血压测量摊位前,身着白大褂的师生耐心细致为村民体检、解答保健知识;中药香囊DIY区,大人孩子都兴致勃勃,要为自己或家人制作独一无二的香囊挂件。一系列的中医药健康志愿服务活动,以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村民们感受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下健康生活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为村民进行推拿按摩体验(张琪琪供图)
图为实践队开展中草药文化宣讲(张琪琪供图)
图为村民在制作中草药香囊(张琪琪供图)
图为实践队为村民测量血压(张琪琪供图)
秉持初心使命 续写振兴新篇
实践队的最后一站拜访了茶户王光朝先生家和脱贫户王文信先生家,随后走进梦之乡茶厂,倾听他们娓娓道来下党乡一步步从贫困走向幸福的故事。如今的下党,从“地无三尺平”的贫困乡到“茶旅融合”示范村,从“茅草房”到“小洋楼”,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产业兴农”的实践成果,深刻体会到“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如何化作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图为实践队拜访脱贫茶户家(张琪琪供图)
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队以“重走连心路,砥砺好作风”为主题,通过“沉浸式”参观学习、“服务式”健康宣讲、“体验式”走访调研,将奋斗基因融入青春血脉,既让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沃土中汲取精神力量,又通过中医药服务赋能乡村健康建设,生动诠释了“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未来,队员们将秉持初心,携下党乡的奋斗精神与实践经验,以专业知识和实干担当投身乡村发展,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建设,续写振兴新篇。
图为实践队在下屏峰村村情馆前的合照(张琪琪供图)
作者:“重走连心路,砥砺好作风”实践队 令狐利利 林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