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专访】马建军院长:追光40年,精勤不倦的医者、学者和师者!
2024-12-11 10:56:00  
1
听新闻

  他,儒雅谦逊、学养深厚,深耕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四十载,依然葆有赤诚之心、谦和之态,现任兰州普瑞眼视光医院业务院长。在这之前,他是甘肃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委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视觉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务,是我省眼科医学事业的传承者、建设者和创新者,为甘肃省眼科医疗事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恰同学少年,立志岐黄

  1987年7月,马建军院长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分配到甘肃省人民医院从事眼科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那时大学是六年制,最后一年定向实习时选择了眼科专业,从而奠定了他追光的一生。

  工作之初,马建军院长就开始接触白内障手术。他说:省医的眼科前辈影响了我,他们治学严谨、以身立德,在我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给了很多帮助。严师出高徒,正是在前辈专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感召和言传身教下,马建军院长开始了眼科的“精细”人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白内障手术还是“囊内白内障摘除术”。初出茅庐,他勤于学,善于行,敏于思,且胆大心细,把握一切机会学习、实践,凭借博闻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医学功底投入到临床工作中,在前辈的带教下很快掌握了手术技术,之后又学习并熟练实施“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

  21世纪初,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为代表的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蓬勃发展,标志着白内障手术进入了新阶段。2003年,省医引进了第一台超乳仪,马建军院长作为省内较早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医生,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中,为数千名白内障患者延续光明。

  当时的白内障手术主要是以防盲治盲为目标的传统复明手术,尽管能为患者挽救光明,但许多患者在患有白内障的同时,还常伴有近视、远视、散光或老视等屈光问题。白内障问题解决后,仍需戴眼镜来维持正常的工作、生活,十分不便。

  随着技术的发展,白内障手术引入了屈光的概念,让眼科医生有能力进一步追求白内障手术的微创化、精准化。这时候的他,作为科室骨干,充分认识到医疗技术对眼科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紧跟医学步伐,积极推动白内障手术从“复明时代”向“屈光时代”转变,也成为省内较早开展屈光白内障手术的医生,并在全省推广应用。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在精进白内障手术的同时,马建军院长亦专注于儿童白内障和复杂白内障的临床研究,成功帮助众多患者摆脱视力障碍和困扰。之后更是不断突破自我,不仅在青光眼的诊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省内率先开展UCP超声睫状体成形术,较早开展青光眼微创手术,更是擅长眼内屈光手术和角膜屈光手术,在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诸多学术成果更是帮助了数以万计的患者重见光明,赢得了广泛赞誉,也在学术领域树立了的威望。

  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他勤于探究,敏于创新,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于2007年担任甘肃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接力棒从前辈交到了马建军院长的手里,正式开启了省医眼科的新征程。

  做光明的“摆渡人”

  医者,当行至精至微之事,当存大慈恻隐之心。一袭白衣下,马建军院长始终葆有一颗赤诚仁心,以纯粹的医者信念践行人文精神。眼科手术是一项精细至极的工作,手术的开放式切口约2.2毫米,所用的缝合线比头发丝还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角膜、悬韧带、后囊膜、视网膜等周围组织损伤或晶体脱位,没有补救的机会;若再遇上患者高度紧张,频繁眨眼、转眼等不配合的状况时,就会大大增加手术难度,因此每一个动作都需谨慎细微。

  虽然已经做了三十余年手术,但马建军院长一直保留着第一次拿起手术刀时的敬畏之心,在细如发丝的神经与血管之间,为患者寻找每一线恢复光明的生机。

  他说:病人以生命相托,作为医生,我们不管是看门诊做手术还是开处方,当制定有效合理的方案,以最优的手术技术解除病痛,力求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眼部问题的患者,他总能耐心倾听、细心诊断,为其制定最适合的手术方案。经他治愈的老人,在耄耋之年视力得到了显著改善,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经他治愈的“先白”幼童,眼里有光心里有梦。

  工作中,马建军院长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年患者,很多老人由于缺乏眼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就医时视力情况往往已经非常糟糕,得知病情后更是情绪激动,而马建军院长总能给予其以战胜疾病的安慰和信心。

  更有很多疑难杂症的病人,超硬核的老人、严重眼外伤、复杂视网膜脱离、真性小眼球患者...面对这些复杂且棘手的病例,他总是迎难而上,站在病人的角度,细致地分析检查报告,尽全力挽救每一位患者的视力。

  他说:哪怕一丝一毫的光明也是患者生活下去的希望,我只想尽最大的努力不辜负这份信任。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马建军院长在这条捍卫光明的路上走得踏实而自信,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医者仁心”。

  在他看来,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给予患者心灵的慰藉和希望的灯塔。有的患者不但身陷视觉的黑暗,还面临精神的荒芜和家庭的崩溃,亟需援手。对此,马建军院长总是以最有效的治疗和最节约的花费让病人无负担就医,对贫困患者更是关爱有加。

  除了在诊室和手术台上定“乾坤”,马建军院长深知自己作为一名医生,除了要治病救人之外,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他多次参加“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甘肃区医疗队,奔赴交通闭塞、医疗条件匮乏的边远地区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为数百名贫困患者解除病痛,并参与培训基层眼科医师和辅助人员,获甘肃省助残先进个人,助推我省防盲治盲工作。

  眼科是一门交叉学科,不仅融入了医学本身,更是与其它学科深度交叉,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他要求年轻医生学习掌握多学科知识,不仅要懂得开处方、做手术,解除患者的病痛,也要懂得如何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更深层次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当被搀扶来院的老人,拆下纱布重见光明时;当稚嫩的孩童眨巴着眼睛探知斑驳世界时,眼科医生的意义和成就感在这一刻具象化了。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人们得以拥抱和欣赏世界,灵魂才得以安居于体内”,而他就是那个擦窗户的人,让光明得以照进心灵。

  甘为人梯传承医学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我省的眼科医生相对缺乏,作为三甲医院的眼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马建军院长在躬耕杏林的同时,积极参与医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眼科人才,为光明事业培育后备力量。

  为加强科室人才梯队建设,他毫无保留的带教年轻人,把教学融入医疗工作中,以教学、科研带动医疗,致力于培养科、教、研复合型人才,推动整个专科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同时,他厚植青年医师成长沃土,2002年协助卫生部继续教育部举办了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WHO”低视力及老年常见致盲眼病培训班;2004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举办了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眼科激光新进展学习班”;2005年参与Orbis眼科飞机医院兰州地区的培训项目,担任翻译的同时参与了手术教学;连续12年主办“西北五省白内障超声乳化新进展学习班”,培训基层医师百余人次。并在兰州大学医学院、中医药大学授课,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言传身教下激发了无数医学生对眼科的热爱和追求。

  他说:学科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科研技术要稳中向前,人才梯队建设要广开贤路;老一辈医生要做好引路人,选贤举能;年轻人要奋力拼搏,撸起袖子加油干,后辈不断超越前辈,学科才能向前发展。

  2011年10月,马建军院长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进修深造,学习前沿的医疗技术、最新的科研进展和规范的临床路径。为期半年的学习,他拓宽了视野,见识到眼病诊疗及手术的先进性,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我们在设备技术、治疗理念、人文关怀、医师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与之存在的差距。

  他说:通过这些年的奋力追赶,我们在眼科诊疗技术和科技创新方面不断提升,建立了符合我们自身特色的眼健康防治体系。目前来说,这个差距大大缩小了。“十四五眼健康规划”对我们的医疗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牢牢把握时代要求,立足老百姓的眼健康需求,把每一个病人看好,把每一个领域做好,推动科研向临床转化。此外,还要与世界接轨,稳扎稳打地推动我们的临床诊疗、学术科研和医疗技术向前发展,在广大同仁的努力下,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差距会更进一步缩小。

  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眼科专家,马建军院长积极参加全国和全省的学术会议,并屡屡受邀担任大会主席权威发声,帮助眼科医生拓宽学术视野,启发科研思路,提升临床诊疗技能,以更好地服务眼病患者。

  《大医精诚》中说:习医之人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多年来,马建军院长始终以“博极医源”的匠心和“精勤不倦”的刻苦,紧跟前沿学术,勇攀医学高峰,在科研学术上收获了累累硕果。

  除了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他更是潜心科研工作,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在SCI和《中华眼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多次获得省级科技奖项,让研究成果不仅助推了眼科医学的发展,更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和稳定的术后视觉效果。

  加入普瑞 步履不停

  从临床住院医到学科带头人,他是时代的同行者,亲历并见证了现代眼科学在甘肃的发展及成就。作为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的眼科主任,马建军院长在临床教学上的孜孜不倦,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在科室管理与发展建设上,更是推陈出新。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家防盲治盲计划的大力实施,马建军院长所领衔的省医眼科在屈光性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方面发展迅速,不仅为甘肃省及周边地区的眼病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为我省眼科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11月,马建军院长从省医退休后加盟普瑞眼科,出任兰州普瑞眼视光医院业务院长,为医院建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面对多家眼科医疗机构的邀请,马建军院长坚定地选择了普瑞眼科。

  对此,他坦言:普瑞眼科作为非公立医疗机构,拥有完善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而多年来对光明使命的践行,也让我真实地感觉到普瑞眼科对当地老百姓眼健康的社会担当。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我很荣幸加入普瑞眼科这个大家庭,希望在李晓林院长的带领下,和全体同仁共同努力,开创医院发展新局面,为更多的眼病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

  精勤于医、教、研近四十载,他是医者、学者和师者,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医者本色。虽已至花甲之年,依然孜孜不倦地活跃在临床一线,传递着光明和爱。而他精勤不倦的儒者之风和仁爱尽善的君子之德,不仅让患者受益,也激励着年轻一代的医生的不断前行。

  作为兰州地区眼科专家人才工作站和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兰州普瑞眼视光医院聚力提升诊疗技术,坚持医教研均衡发展,着力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体系。未来,我们将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聚焦人民群众眼健康所需,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步伐,在马建军院长和多位专家的带领下阔步向前,为让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眼病患者享受到高品质的眼健康服务而笃行不怠。

标签: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