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今年以来,每次经历暴雨“洗礼”后,苏州市姑苏区苏锦街道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水岸家园、和润家园辖区内的12个内涝点都安然无恙,新天地北小区等铺有透水砖的车位很快就干了。“大雨天不再‘看海’,要感谢海绵城市的建设!”居住在新天地北小区的张惠英阿姨为“海绵城市”建设点赞。
优化设计,下好规划“一盘棋”
2016年,苏州列入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确立了各类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56个。其中,苏锦街道集中实施了苏锦街道实验小学、善耕实验小学、新天地家园北小区、和润家园、水岸家园五个海绵化改造工程。
苏锦街道始终坚持以“净化、蓄滞”为主,兼顾“渗、用、排”等功能需求的海绵城市建设主体思路,专门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布局整体工作,委托规划编制单位编制完善符合街道实际情况的雨水处理系统专项规划、交通设施规划以及小区景观专项规划。多次邀请相关单位专家对辖区的学校、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确定最终方案。
经过海绵化改造,小区生活环境均有较大改善和提升,切实提高了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建管结合,抓好维护“一张网”
苏锦街道海绵城市建设结合“户外、自然、健康、邻里、舒适”等因素,采用透水铺装、景观水体生态化、停车场改造等,合理配置绿地、植物乔灌草,增强大小海绵雨水截流、滞留能力,优化小区与周边雨水系统的衔接,注重生态保护与景观提升的有机结合。
工程治理容易,但长效的生态维护却很困难。苏锦街道认真验收绿植长势、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溢流管井等处的雨水滞、渗、净、蓄、排情况,在移交给对应负责维护管理单位后,积极督促管理单位做好雨季前及雨季期间的设施维护、“海绵体”内垃圾清理和设备检修,确保设施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倾听民声,打好民意“互动牌”
“我们的海绵城市建设一直与群众保持良好的互动。”苏锦街道建设局副局长蒲继民表示,街道在前期充分做好政策宣传的基础上,利用辖区善耕小学宣教园等载体,不断提高民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施工中始终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小区环境提升等现状问题,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方式和规划指标,达到海绵城市改造、切实提升小区环境的双赢目标,并在竣工验收后及时收集群众评价意见。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保护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还为基层提供了一种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的智慧治水新思路。现在的苏锦街道处处呈现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景,老百姓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稿件由苏锦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