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江豚,又名“江猪”“海猪子”,是生活在长江里的生灵。它全身铅灰色或者灰白色,嘴角微微弯起,好似面带笑容,因而也被誉为“长江中的微笑天使”。在浩浩汤汤的大江中,这一抹微笑已绽放了多久,人类又是何时和这可爱的精灵有了联系?南京博物院的一件藏品有助于解答这些问题:至少在4000多年前,长江边的先民们就已捕捉到江豚的微笑,并根据它的形象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走进南博展厅,新石器时代的江豚形陶壶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这是一件泥质灰陶壶,通体呈浅灰色,接近江豚肤色。它头上有冠,嘴巴尖尖,呈鸟喙状,双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它的身躯肥胖,腹部内空,上腹部有一对小胸鳍,身体下有三个小小的扁足,使身体保持稳定。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研究员介绍,这件陶壶1960年出土于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梅堰遗址,考古专家们发现了石、玉、骨、角、蚌、陶器122件,采集各类遗物4000余件,这件陶壶是梅堰遗址发现的一件特殊器物。通过对梅堰遗址出土文物的分析,可以确认该遗址属良渚文化,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
在1963年6月的《考古》杂志上,刊载了署名“江苏省文物工作队”的《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文中将这件陶壶称为“鸟形壶”。那么,考古专家后来又为何将它确定为江豚形陶壶呢?
王奇志介绍,在研究这件新石器时代艺术品时,学者发现,它虽然有尖喙、头顶有冠,有一点鸟类特征,但整体与“豚”更相似。南博学者为此请教了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他们也认为更像是“豚”。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依照自己熟悉的动物,捏塑动物形陶器的情况并不罕见,比如良渚文化的鳖形壶、螺蛳形壶,大汶口文化的猪形陶鬻等。
4000多年前,梅堰遗址靠近长江入海口,正是江豚活跃的区域。这里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先民们过着捕鱼狩猎的生活。站在长江边,他们常能看到水中嬉戏的江豚,对这种温良驯顺的动物并不陌生。他们以江豚为原型,制作这件神态逼真、悠然自得的江豚形艺术品,来表达对长江、对大自然的依恋和热爱。
专家还发现,江豚形陶壶尾部为注水口,但尾巴与躯体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使用价值并不高,更像是一件精心打造的艺术品。有学者推测,这很可能是一件使用于祭祀场合的祭品,用于供奉祖先或者神灵。
王奇志说,江豚形陶壶也是一件技艺高超的雕塑作品,它作风质朴,工艺精致,周身经过打磨,十分光滑。陶壶长32.4厘米,高11.7厘米,尽管比现实中的江豚大大缩小,但整体切合比例,捏塑手法率意洗练,不做过多装饰,质朴无华。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