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作为汉字,不仅是指姓氏,是指朝代,更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殊文化符号。通过对“唐”的历史信息演绎,可以加深对异邦为什么称中国为“唐”、美国为什么会有“唐人街”的理解,更可以加深对中国“唐文化”历史渊源的认知。
一.开创禅让制先河的远古圣君“唐尧”
中国历史在进入夏代前,有一个“三皇五帝”时代,由于当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传下来,后世学者往往产生“传疑”二字。各民族的发展史,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早期发展都是靠口口相传传下来的,现代出现的“口述史”一词,其真实历史要比文字书历史悠久,“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格萨尔王传”等,在纸张没有大量出现之前,无不由一代一代人口述传承下来。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后,“三皇五帝”作为人类童年的英雄人物而出现在后人记忆中,但版本不一,组合不同,如将“三皇”称为“天皇、地皇、人皇”者,称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者,称为“伏羲、神农、女娲”者,称这“伏羲、神农、祝融”者;将“五帝”称为“太皞、炎帝、少昊、颛顼、黄帝”者,有称为“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者,而《史记》中的“五帝”则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其中帝尧不仅开辟了天下共主权位的禅让制先河,还姓“唐”,史称“唐尧”。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尧,名放勋,是帝喾之子。他的仁性“如天”,他的智慧“如神”。靠近他,如同日光一样温暖,仰望他,就像天空的彩云一样亲切。尧之为人,是“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在他的影响下,九族和睦,百姓昭明,万国合和,华夏民族开始出现和谐发展、人口众多、繁荣昌盛态势。
《史记》“索隐”引晋代人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姓也”。“正义”又引徐广注解,指出,尧,“号陶唐”。《帝王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又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括地志》又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也”。皇甫谧又曰:“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征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崩,年百一十八岁,在位九十八年。”
尧的大儿子叫丹朱,尧知道丹朱“不肖”,不足以授天下,如果将天下共主的权柄传授给穷苦出生、品行端正、仁孝爱民的舜,“则天下得其利”,感到不舒服的只是自己的儿子丹朱一人,如果将政权传给了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满足了丹朱一个人的意愿,但却让天下苍生受罪遭殃了。尧最后决定:“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将天下共主的权杖传授给了舜。
尧去世后,舜带领大臣们守丧三年后,还是要将政权让给丹朱,但方国诸侯及大臣们不愿意,平民百姓们也不愿意,“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人心所向,天意难违,舜也感慨道:“天也夫”!最后,“之中国,践天子位”,后世称为帝舜。
舜去世后,也没有将自己的“天子”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而是禅让给了大禹。尧舜禹时代,是华夏民族“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令历代人们向往,而开创这种美好时代的,是“唐尧”。华夏民族的“唐”,从尧舜时代开始,就给中国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带来了吉祥。
二.《诗经》中的“唐国”“唐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大部分,现传世有305篇,简称“诗三百”。《诗经》反映的内容,时间跨度是在商朝末年至春秋时期,前后约有五百多年,并且每一首诗在当初都是可以吟唱的。其中“颂”的部分主要是反映天子、王室贵族的宗庙祭祀音乐内容,分 “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其中“商颂”为当时宋国人所作,那里是殷商人的后裔所在地。“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官方正统音乐,主要是反映王政得失,带有“讽”味,“雅”有“正”的含义,现代仍有“雅正”一词。而“风”则是来自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所以又称“十五国风”,西周时,朝廷每年派人到民间“采诗”,以观王政之得失,“采风”一词就这样诞生了。
《诗经》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吟诵歌唱的。《墨子·公孟篇》有“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又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自卫返鲁”后,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进行整理,使“雅颂各得其所”。由此可见,孔子所见到的“诗”肯定不止305篇,我们现在所见到的305篇诗是经过孔子整理过的,内容无伤风雅,都是正能量,后人冠以“经”以示尊崇,故曰“诗经”,并且成为“六经”之首。
《诗经》“十五国风”中有“唐风”,即来自唐国的民歌,共有12篇33章203句。宋代人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唐风”之“唐”的解释是:唐,国名,本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周成王以封弟叔虞为唐侯,世称“唐叔虞”。南有晋水,至于燮,乃改国号曰晋。后徙曲沃,又徙居绛。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其诗歌不谓之“晋风”而谓之“唐风”,盖仍其始封之旧号耳。唐叔虞的都城在太原;曲沃及绛,皆在宋代的绛州(今山西境内)。
《诗经》“唐风”是唐国的民歌,而唐国又是尧帝的旧都,“唐尧”的遗风文脉在周代传承着,同时告诉我们,唐尧的发祥地在今日之山西境内。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对后来“唐朝”名称的出现,找到了历史文脉与地理渊源。
三.陇西李氏“唐国公”“唐王”与“唐朝”
《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唐高祖李渊的祖先是陇西狄道人,是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的建立者、武昭王李暠的第七代孙。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自称西汉将领李广十六世孙。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李暠为效谷县令,后升为敦煌太守。隆安四年(400年),李暠自称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改元庚子,建立西凉政权,以敦煌为都城,疆域广及西域。义熙元年(405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东晋,并迁都酒泉,与北凉长期争战。义熙十三年(417年),李暠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谥号武昭王,庙号太祖,葬于建世陵。唐朝李氏称李暠为其先祖。
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至隋文帝作相北周,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就是李渊的“从母”即姨娘,所以隋文帝对李渊“亲爱”,让李渊“还复本姓”。
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隋炀帝已经被困江都即扬州,性命完全掌握在宇文化及手中,隋王朝面临大厦倾倒之危,这时,李渊在晋阳“起义兵”。而这个晋阳,实即是尧的旧都唐及《诗经·国风·唐风》所涉及的领域。
到了七月,李渊“杖白旗,誓众于野”,兵力一下子达到三万人。李渊兵发太原,让李元吉为太原留守。冬十一月,立代王杨侑为天子,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隋帝诏加李渊“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进封唐王,总录万机。以武德殿为丞相府,下教曰令。”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弑隋炀帝于江都宫,立秦王杨浩为帝,自称大丞相。一时是,在隋朝的名义下,出现了杨侑、杨浩两个皇帝,一个由李渊所立,一个由宇文化及所立。
李渊这边,隋帝杨侑进李渊为相国,总百揆,备九锡之礼。李渊的唐国可以置丞相等官。五月,隋帝下诏,命李渊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隋帝又下诏:“今遵故事,逊于旧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以刑部尚书萧造、司农少卿裴之隐奉隋朝皇帝玺绂给唐王李渊,李渊“三让乃受”,代替了隋朝,当上了唐朝开国皇帝,改隋朝的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
又据《新唐书·高祖本纪》,李渊的祖辈李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北周代西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周闵帝受魏禅时,李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李虎生李昞,袭封唐公;李昞在长安生下李渊。这李渊与众不同,生下来时,身上就长有三只乳房:“体有三乳”;长大后,“性宽仁,袭封唐公”。李渊后来在太原起兵,后来在二儿子李世民的计谋与战功下,建立了李唐王朝,但皇室内部的皇子矛盾日益尖锐,具体体现为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矛盾。
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兄弟之间“有隙”,关系紧张,李建成在一天夜里突然召李世民到太子东宫饮酒,准备在酒中下毒“鸩之”,用酒来毒死李世民。李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被淮安王李神通搀扶着离开东宫,回到了自己的西宫,卧床不起。
唐高祖李渊得知后,对太子李建成下敕旨:“秦王素不能饮酒,自今无得复夜饮。”不允许他们兄弟作夜饮、吃宵夜。
来看望李世民时,李渊对李世民说:最先谋划建立唐朝,削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立为太子的年限亦已很久,吾亦不忍心剥夺他的皇位继承人位置。看来你们兄弟好像不能相容,现同处京城,必有纷争,吾当派遣你回到洛阳,自陕以东皆由你管控,并仍然可以“建天子旌旗”。
李世民涕泣不已,说自己不愿意离开父皇膝下。李渊安慰说:“天下一家,东、西两都,道路甚迩,吾思汝即往,毋烦悲也。”李世民同意了父皇的安排,准备离开京城长安,到洛阳赴任。
这时,李建成、李元吉相与谋划说:“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他们加紧行动,派心腹不断上奏皇上,说李世民到了洛阳,恐怕“不复来”,会闹独立。李渊也给这些人说得没有了主张,“上意遂移,事复中止”。
兄弟之间矛盾愈演愈烈,最后爆发“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当时李渊还在宫苑海池中泛舟,李世民让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名义上是去护卫皇帝安全,但却使李渊大吃一惊。
李渊问尉迟敬德:“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尉迟敬德回答:“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面对宫廷突发皇子自相残杀现象,李渊向身边大臣咨询,问如何处理。萧瑀、陈叔达均一致认为,当初要建立唐朝,李建成、李元吉都没有参与首谋,又无功于天下,他们兄弟二人对秦王的功绩威望十分疾恨,“共为奸谋”。现在,秦王把他们诛杀掉了,可谓“功盖宇宙,率土归心”。他们同时劝李渊将国事委任给李世民,就会风平浪静了。
李渊听了后也说:“善!此吾之夙愿也”。就派人把李世民召来,安抚道:“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李世民听了父皇的话后,做了个惊世骇俗的、激动无比的举动:“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可能因为是夏天天热吧,李渊衣服单薄或是敞开着,露出了“三乳”,李世民在情急激动、无以言表之间,为了表达对父皇的无比热爱和孝敬,竟然做出吮父皇之乳的惊世举动,真有点“大野氏”后裔的野蛮味。
李唐王朝有治有乱,或绝或微,打打杀杀,“几三百年”,亦“可谓盛哉”!唐天祐四年(907年)三月,唐哀帝李柷下诏禅位给梁王朱温(时名“朱晃”);四月,唐帝正式逊位,朱温随后登基,改“唐”国号为“梁”,李唐王朝前后存在了289年。唐朝为华夏民族赢得了无数骄傲,唐诗、唐装、唐敦煌壁画、唐僧玄奘、唐丝绸之路、唐三彩、唐长安城,这些由唐王朝诞生的“唐”字系列,历史文化内涵厚重,国际国内影响深远,惠泽千秋万代。
四.“五代”李存勗建立“后唐”政权
“五代”时期的“后唐”,开国皇帝是李存勗(xù),但必须从乃父、武皇李克用说起。
据新、旧《五代史》记载,李克用的祖先是“朱邪氏”(亦作“朱耶氏”),其祖先出自陇右金城,属“西突厥”,别号“沙陀”部落。始祖“拔野”在唐贞观中为墨离军使,追随唐太宗讨伐高丽和薛延陀部落“有功”,被封为金方道副都护,从此在瓜州(现甘肃省酒泉境内)定居。到了李克用父亲“朱赤心”,已官至唐代朔州刺史,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因参加讨伐在徐州的庞勋有功,拜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官至“金吾上将军”,并被李唐皇帝“赐姓李氏”,更名“李国昌”,“以之属籍”,由“朱邪”复姓成为“李”姓,正式成为中土人士。
李克用是李国昌的第三个儿子,在娘胎里呆了十三个月才出生。他的母亲在生养他时,生命十分危险,家族人人“忧骇”,担惊受怕,忙派人出去买药。买药的人在中途遇到一个老者,告诉他:“非巫医所及,可驰归,尽率部人,披甲持旄,击钲鼓,跃马大噪,环所居三周而止。”
买药的人快马返回,将老者的话告诉族人。族人按照老者说法,将李克用家的房屋围了三圈,人嘶马鸣,战鼓声呐喊声震天。此时,只见“虹光烛室,白气充庭,井水暴溢”,李克用出生了,母子平安无恙。
这个在娘胎里就喜欢听战鼓声的李克用,在会说话时,就喜欢讲“军中语”;还在长乳牙的“龆龀”年纪,就喜欢骑马射箭;在做军事游戏时,总比其他小伙伴们强。十五岁时,李克用就跟随父亲出征,摧锋陷阵,一马当先,被军中称为“飞虎子”“李鸦儿”。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在镇压黄巢起义军的战斗过程中,作为沙陀将领的李克用率军打败了黄巢军队,收复了京师长安,为唐王朝立了大功,被封为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其“军势甚雄,诸侯之师皆畏之”。说来也奇怪,李克用有一只眼睛“微眇”,视力极差,但射箭却极准,尤其擅长“骑射”,能一箭射中两只在空中飞翔的大雁,百步之内,能一箭射中挂在树上的银针或竖立着的马鞭,所以在当时军中又有“独眼龙”称号,“群豪皆服,以为神”。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李克用曾两次受封“陇西郡王”。乾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896年1月1日),李克用受封晋王,建立“晋国”。
此时的李唐王朝已经进入衰败晚期阶段,在征讨黄巢起义军过程中,军人势力强大,山头林立、尾大不掉现象严重。到了公元天祐五年即公元907年,那位也曾被唐朝皇帝赐姓赐名的“朱全忠”取代了李唐王朝,建立了“大梁”政权,史称“后梁”。在此情况下,李克用并没有听取别人四川王建“各王一方,俟破贼之后,访唐朝宗室以嗣帝位,然后各归藩守”的建议,为的是不让社稷蒙受更大的灾难。
由于朱全忠曾有意暗杀李克用,但被李克用侥幸脱身,所以李克用与朱全忠是誓不两立。虽然朱全忠篡唐建梁,并自立年号,但李克用坚持仍沿用“天祐”年号。李克用的晋国,已成为后梁政权在北方的最大威胁。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在晋阳去世,年仅53岁,其子李存勖即晋王位,李克用后来被当上“后唐”皇帝的李存勗追封为太祖武皇帝。
据《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及《新五代史·唐本纪·庄宗》记载,李存勗是李克用的长子,他的母亲姓曹,在怀他的时候,曾梦见一位穿着黑衣服、手拿摇扇、两旁有侍卫保护的神人;等到出生那一天,有紫气从窗户里面向外冒出飘散。还在婴儿时,李存勗就有“体貌奇特、沉厚不群”异相,深得李克用钟爱。在李克用献捷京师时,十一岁的李存勗随父前往,唐昭宗见到后,“异其状貌”,赐给他一只鸂鶒(xī chì)巵、翡翠盘,并抚其背,对只有十一岁的李存勗说道:“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
李克用去世时,李存勗已经24岁了,在太原即王位,继承父业,当上了晋国国主。天祐五年,唐哀帝被朱全忠毒死,李存勗“举哀号恸”。他继续坚持使用唐朝“天祐”年号,以唐朝“王师”身份与朱全忠及北方契丹人周旋决战,力争夺回李唐江山。
天祐十八年(921年)春正月,魏州开元寺僧人传真法师将从师傅那里获传的唐朝传国玉玺献给李存勗,这枚玉玺是传真的师傅于唐僖宗广明年间(880年),遇京师丧乱时获得,至今秘密珍藏已经四十余年了。玉玺上的文字是篆文古体,一般人都不认识,传真法师将它送给李存勗后,通过验识,上面是八个字:“受命于天,子孙宝之”。见到传国玉玺,群僚称贺,一传十,十传百,当时地处淮南的杨吴政权的杨溥、西川蜀中的王衍等也纷纷遣使致书,劝李存勗继承唐代皇帝的皇位,但李存勗不同意。
到了天祐二十年(923年)春,五台山的僧人又向李存勗献上三只铜鼎,说是在山中的崖壁间获得的。到了三月,李存勗让人在魏州的牙城之南筑坛,准备即位。夏四月己巳日,李存勗升坛焚香,祭告昊天上帝,即皇帝位,改天祐二十年为“同光”元年,国号“唐”。大赦天下,除十恶忤逆、放火行劫、持杖杀人、官典犯赃、屠牛铸钱、合造毒药外,罪无轻重,一律赦免。同时,于太原立宗庙,左昭右穆,共立七庙,祭拜皇家祖先有了专门场所。
历史上,把李存勗建立的“唐”朝称为“后唐”,视为华夏正朔。李存勗前后在位4年。
据《旧五代史》记载,当时,李存勗“失政”,国家治理混乱,致使“四方饥馑,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社会动乱随时发生。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七《后唐纪四》,天成元年(926年)夏4月的早晨,“帝方食,闻变,帅诸王及近卫骑兵击之,逐乱兵出门”。在交战中,李存勗被流矢所中,一位名叫“善友”的鹰坊人即伶人,搀扶着皇帝至绛霄殿庑下,抽掉了皇帝身上的箭。皇帝口渴求水,皇后在惊慌中,“遣宦者进酪”,李存勗喝下后,很快就死了,年仅43岁。乱兵继续杀进,慌乱之中,左右大臣恸哭一片,无了主张,纷纷逃离。情急之下,还是那位伶人善友,用廊庑下的乐器将皇帝的尸体覆盖上,“覆帝尸而焚之”。
这时的京城洛阳已经大乱,“诸军焚掠不已”。在外出征契丹的李嗣源“闻萧墙衅作”、李存勗遇难,“恸哭不自胜”。在率军杀回洛阳城后,在灰烬中找到了李存勗的残骸,后含泪将其殡葬,定其庙号“庄宗”,葬于雍陵。
李嗣源是代北金城人,沙陀族,原名“亶”。其祖先早年跟随李克用,因李克用被皇帝赐姓李,而随之姓李入籍,其父李霓,曾随李克用镇守雁门关,李嗣源应是晋王李克用的养子。据《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记载,在一次与朱温的梁军将帅葛从周战斗中,李嗣源“四中流矢,血流被股”。李克用“解衣授药,手赐巵酒”,抚着李嗣源的后背安慰道:“吾儿神人也,微吾儿,几为葛从周所笑”。由此可见,李嗣源应是李克用养子,与李存勗是干兄弟。
李嗣源在安排完了李存勗后事后,住在自己的家中,命诸将不得焚掠。“百官弊衣旅见”,李嗣源一边答谢,一边“敛袵泣涕”。当时,魏王李继岌出征蜀地未还,李嗣源对六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说:认真做好安抚工作,等到魏王回来即位后,我当回到藩地。但在群臣的反复劝进下,根据“兄亡弟绍”的皇位继承制,李嗣源即皇位,是为唐明宗。
后唐王朝前后四位皇帝,到了末帝李从珂的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新五代史》作“三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十一月,石敬瑭向契丹投降,被契丹拥立为“大晋皇帝”,并与契丹“约为父子之国”,向契丹称臣,改元“天福”。当石敬瑭在契丹人支持下,发兵至河阳时,身处洛阳的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后唐政权灭亡,先后只存在了14年。
从公元925年至933年,南方诸国除南吴、南汉外,皆奉后唐正朔。公元930年,后唐控制的国土涉及到今天豫、鲁、晋、冀、湘、渝诸省市及陕、川、鄂之大部和宁、甘、黔小部,以及苏皖淮北等地。
五.“十国”李昪建立“南唐”国
隋唐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时间跨度达72年。“五代”最早政权是“后梁”,于公元907年建立,最迟灭亡的是“十国”之一的“北汉”,在公元979年。历史上的“国”主要指诸侯国,在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十国”被全部置于“列传”之后,用“世家”来定性,作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附属内容出现。同样在宋代人薛居正等撰写的《旧五代史》中,“十国”被直接打入“僭伪列传”而置于史籍最后。
继新旧《五代史》后,《宋史》中又可捕捉到“南唐”国身影。在《宋史》中,将“十国”中被宋王朝灭亡的南唐、吴越、南汉、后蜀、荆南(南平)、北汉政权都在“列传”中用“世家”来记载,并将“世家”附属于“列传”。这是元代人脱脱等在撰写《宋史》时,借鉴了宋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体例和史家笔法,降低“世家”规格,同时也改变了《史记》“世家”在前、“列传”在后的史书体例。
李璟的父亲叫李昪,李煜的父亲叫李璟,他们祖孙三代,开始都姓徐,这与同为“十国”之一的杨行密“吴国”政权即“杨吴政权”有关。
杨吴国的国都在广陵(今扬州),国主杨行密手下有员大将叫徐温,他收下了开始由杨行密认领的一个养子,取名“徐知诰”,这个徐知诰就是后来的“李昪”。徐温通过发动兵变,掌控了杨吴国政权。徐温去世后,徐知诰又从养父手中接管了军政大权,操纵着杨吴国的命运。徐知诰外出领兵作战时,又将国事直接交给自己的儿子徐景通打理,徐景通官拜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年纪轻轻的就进入国家最高领导层。
公元932年,徐知诰担任镇海、宁国节度使,出镇金陵,从此与今天的南京直接发生联系。公元934年,徐知诰被杨吴国的国君杨溥(此时已僭称皇帝)封为“东海郡王”。公元935年,徐知诰又被封为齐王。公元936年,杨吴政权以金陵府为西都,广陵为东都。徐知诰又任命徐景通为中外诸军副都统,位置仅次于自己。公元937年,徐知诰在金陵先接受诸将的“劝进”,继而接受杨吴政权的杨溥“禅让”,建立“大齐”国,“僭帝号”,自称皇帝。改元“升元”,以金陵为国都,仍以广陵(扬州)为东都,南京从此多了一个“国”之都。我在《七朝古都南京》一书中已经明确指出,由徐知诰即李昪建立的这个政权,充其量是一个封建割据政权而已,是一个“国”,而不是天子的“朝”或“代”。
徐知诰亲生父亲名叫李荣,是徐州人,在唐末战乱中,父子失联,徐知浩多亏杨行密领养;后又因与杨行密的几个儿子玩不到一起,经常打架斗殴,杨行密只好将他转给了大将徐温来领养,从而有了徐知诰这么个人。
徐知诰当上“大齐”国皇帝后,子孙们要“寻根”,一致要求认祖归宗,所以到了两年后的公元939年,徐知诰宣称自己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第四世孙,下令恢复李姓,自己易名“昪”即“李昪”,并改国号“大齐”为“唐”。史家为了与此前的李唐王朝相区别,与北方的“后唐”王朝相区别,称之为“南唐”,这就是“南唐”政权的由来。相应的是,徐知诰即李昪的儿孙们都回归李姓,徐景通改姓名为“李璟”。
李昪当了7年皇帝,于升元七年(943年)二月,因服用丹药而中毒,导致背上生疮恶化,在升元殿去世,终年56岁。是为南唐先主,被安葬于今天南京市江宁区的祖堂山南麓。
李昪遗命齐王李璟监国;到了这一年的三月,李璟即位当上了南唐皇帝。
这时,“五代”中的最后一位“后周”政权强大起来了,到了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后周君主郭威去世,政权由周世宗柴荣继位。但在后周政权中,真正掌管国家禁兵大权的人叫赵匡胤,赵匡胤就是后来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赵匡胤的军队已经攻克了原属南唐的楚州和扬州,夺取了南唐的淮南土地,并准备过江作战。李璟十分惧怕,连忙派人前往后周京师所在地东京开封府,向后周请求:以长江为界,割让江北的土地归后周所有;主动下令,去掉皇帝年号,称“国主”;上表称“唐国主”,向“中朝”后周政权称臣,奉承后周之“正朔”,并岁贡土特产数十万。周世宗柴荣表示同意。
后周皇帝给南唐下诏书时,用“皇帝恭问江南国主”,并在汴水旁建造驿站“怀信驿站”,用于专门接待南唐国来的使者。如果以此为限,“南唐”割据政权实际前后仅存了21年。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推翻了后周政权,改元“建隆”,建立新国,国号“宋”,史称“宋朝”。
李璟本以为通过割地、送厚礼和为宋朝皇帝“买宴”等多种方式来表达忠心,以换取国家平安,但当发现宋朝“马舫战舰”日夜在京城之“南池”即长江边训练,随时会打过江来,这让李璟更加日夜恐惧不安,“国境蹙弱,不遑宁居”,有了迁都准备。
李璟在这之前就开始营建洪州即豫章(今江西南昌),以作为“南都”。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将南唐都城由金陵南迁至洪州;立李煜为太子,留守金陵监国。
由于洪州迫隘狭窄,宫府营廨都不能容纳,群臣日夜思念,都想再回到金陵生活。李璟也后悔且愤怒不已,同年六月,在洪州去世,终年46岁。
李煜趁为父亲办丧事之机,将一班群臣人马从洪州带回金陵。又派人到宋朝廷呈表请求,希望能够“追尊”父亲李璟的皇帝名号。赵匡胤“许之”。李璟谥号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陵号“顺陵”,亦葬于今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南麓。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秋天,李煜继位南唐国主,仍定都金陵
到了开宝四年(971年),李煜派弟弟李从谦到宋廷奉贡珍宝器用金帛时,“且买宴”,并且这一次花的钱数“皆倍于前”。也就在这一年的十月,赵匡胤又灭了十国中的“南汉”国,使李煜十分恐惧,主动上表,要求去除“唐”号。赵匡胤同意,从此,改称“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唐国”印玺为“江南国”印玺。“南唐”至此在理论上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从李昪939年用“唐”号升起,“南唐”国仅存了32年。
为了进一步表达称蕃当蕃臣之意,李煜又上表,请求宋朝廷以后在下诏文时,直接呼他的名字,宋廷当然同意。但李煜还是感觉自己没有整改到位,又于第二年主动贬损仪规制度: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院为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降封诸王为国公,官号大都进行了降级改易。同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朝廷。
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南唐彻底灭亡,疆域全部纳入宋朝版图。赵匡胤向全国下诏,称李煜为“江南伪主李煜”,封李煜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同时封李煜为“违命侯”。
据《新五代史》记载,在宋军攻打南唐时,李煜曾派大臣徐铉去宋朝廷游说,希望宋朝不要攻打南唐。徐铉说:“(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宋太祖赵匡胤回答:“你说父子者是两家,可以吗?”徐铉无以答对而退。欧阳修以史家笔法,甚赞宋太祖赵匡胤的灭南唐行为,认为对南唐这些“僭伪假窃”之国,必须“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宋代人已经通过“正史”笔墨,对南唐政权进行了盖棺论定。
中国的“唐”,如果从尧帝在今山西境内的“唐”都出现开始,到李煜在今南京的江南唐国结束,其历史踪迹有三千年左右。她经历了一个由地名到人名,再由人名到地名、由地名到朝代名的曲折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地名、人名、朝代名到文化符号产生的过程,中国的“唐文化”不是从李唐王朝开创,而是“三皇五帝”时代的尧帝开创。“唐文化”几乎与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相始终,从《史记》尧帝的父亲是帝喾、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记载可知,尧帝是黄帝的第五代孙,而黄帝是华夏人文始祖,是炎黄文化的缔造者,由此我们不能想象,“唐文化”是一支最靠近华夏文化根脉的文化,是炎黄文化的主要枝干。中国的“唐”,从帝尧时代开始;中国的唐文化,从帝尧时代开始。
束有春 2024年12月2日于金陵四合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