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骐|九十三位同窗的一次集体回望
2024-11-28 11:0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慧骐  
1
听新闻

  

  2024年11月9日下午,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迎来了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77级四个班的部分同学。扬大党委书记焦新安和文学院院长王定勇等校、院领导早早地守候在学校大门,迎接这批毕业离校四十二年的学子们归来。两部校车从酒店接来的学子们陆续下车,那一幕幕场景是充满欢欣的,却也是令人垂泪的。还记得离去时的满头青丝,而今归来已尽被霜染,岁月啊,真的没有饶过哪一个。

  (四十二年前的毕业合影)

  我也是这批返校者中的一员。当时四个班的总人数约莫160人左右,活动筹备组的几位班长动了很多脑筋,广为联络,最终集结了93位顺利成行。很不错了,过了半数,组织者劳苦功高。这支队伍年长者81岁,最年轻的也已63岁,都是老人了。分别来自北京、广州、上海、台北,和省内各地,最远的从美国飞回来,这的确是要下一番决心的。

  (四十二年后全年级部分同学合影)

  这场聚会的动议产生于一年之前。2023年11月间,二班同学何培娣在其爱人的大力支持下,在她的故乡泰兴邀集原二班的近三十位同学搞了一次聚会,也就在那次聚会中,酒酣耳热之际,二班班长张王飞、三班班长华学诚、四班副班长邹敏豪情满怀地提出了组织一次全年级同学聚会的想法。这一动议令当时现场的同学群情振奋,拼命地鼓掌拥护。但这样的一个大动作,说说容易,而真正做起来却是费尽周章。这以后,这几位当年便表现出组织才能又都有一副古道热肠的好班长,分别在南京、扬州等地开过几次筹备会议;核心成员之后又增加了当年四班的陈勤同学等。他们几位都是见过大世面,工作中唱过“大戏”的人物,对这次大聚会所涉各项工作做了具体分工:联系当年的年级主任和每一位同学,上百人的聚餐、住宿、参观、导游、车辆安排等等,几位操办者用尽心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必须提到胡琳珍、陈玲玲、彭骥鸣和老大哥潘宝明几位,他们分头负责各班同学的联络和接洽参观场地等事宜,为此付出大量心血。所有同学无不对以上诸位的无私奉献报以十二分的敬意。

  (当时的二班班长张王飞、三班班长华学诚主持当晚的欢聚)

  把四十多年前各自的旧部团在一块,让大家尽情地乐一乐,重回校园,重走那四年里一次次走过的一层层台阶,回到过往的那些场景,回到每个人美妙的青春记忆中,这是多么富有意义也多么了不起的一桩事啊!

  (当时的四班副班长邹敏是这次聚会活动的秘书长)

  一个个在当年上大课的阶梯教室里坐定,四个班选出的八位同学依次上台发言,向母校和同学们汇报各自的人生历程和对生命的感悟;全年级的同学分成几排站立,拍了合影;事先精挑细选出的几位擅长摄影的同学组成了摄影组,在大家相聚的一天半里,他们饭也吃不安生,背着相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为了尽可能地照顾到方方面面,他们几位也各有侧重地做了分工:有为每个同学单独拍照的,有负责抓拍同学间交流中动态画面的……这几位特别辛劳的同学,让我记下他们的名字:刘岗、彭骥鸣、李开玲、胡琳珍、方晓伟、郭亮。

  二

  眼前你所熟识的同学或曾与你发生过或深或浅的交往,只是因了分开太久而不复记起。有了这次大家共同回望的机会,点点滴滴的往事得以情景再现——

  邱龙涛同学拉着我的手说,去教室后面的小山包看看,那时候两节课后,我们几个“臭味相投”的会凑一块,点支烟,“快活”片刻;徐德明同学说,那时候你一边读书一边写作,记得安徽人民出版社的一个编辑来扬州看你,那天晚上你拉着我们几个一块去“菜根香”饭店搓了一顿;顾云、李雁南、徐俊三位女同学入学前和我同在扬州纱厂工作,其中顾云、李雁南和我同一天进厂(徐俊晚我们两年),她俩在细纱车间做档车工,我在前纺车间做机修工。她们记性好,一口说出了进厂的具体时间:1974年10月22日,至今已整整五十周年。晚餐时我特地到她们桌上敬酒,为我们相识半个世纪而拍了合影。薛勤同学也是扬州人,读书时好些女同学我都没讲过一句话,薛勤也是。那天开完恳谈会,往酒店去的车上,聊开了方

  知她小学就读于育才小学,只是比我低两级,算起来我们是育才小学的校友,资格就更老了。而这样的关系几十年后才弄清,想想都觉得有意思。还有当初一班的同学,虽在一个大教室里听了几年的课,但几无交集,这次与其中的几位有了交流。王维康吃饭时与我坐一块,讲他这些年写了好几部文史方面的书,很让我钦佩;乘车时与杜道遥挨一块,他毕业后在邗江县(后改为区)党政部门工作,问了他我曾打过交道的几位老领导的情况;邓培军是江都大桥镇人,我毕业后在江都工作过几年,两人端着酒杯在他桌子上聊得颇投机。

  我一直都很看重这份同窗情谊,先前的那些年里写过几篇与一些同学交往的忆旧或记新的文字。而在这次相聚中,我又一回感受到了同学们给予的关心与温暖。那晚从会场出来,天色已晚,下坡时不小心一脚踩空摔了一跤,当时走在一旁的邱龙涛同学扶我起来。开始还沒怎么觉着,晚饭后回住地,手腕处疼痛加剧,去医院看急诊,拍了CT,说是三角骨骨折,绑了支具。次日上午我向邹敏请假,并讲了具体情况。她发了多条微信我,问我住的旅馆在哪儿,表示一定要来看望我;张王飞获悉后打来电话,问我的伤情,说要给苏北医院的领导打招呼;副班长曹义田自己也扭了腰(第二天上午的活动他也沒能参加),但却躺在床上接连给我发了好几条微信,问这问那;吴小平、彭骥鸣、胡琳珍、蒋亚林、黄文德等数十位同学在当日或次日分别发来微信问候;邱龙涛准备接我到他家里住几天,说找两个同学来陪你喝酒,洗澡不用你动手,我帮你擦,换下的衣服让你嫂子来洗……一幅幅暖心的画面,让我深深感受到同学之间那片珍贵的真情。

  人生这条长路我们也都走了大半,各种风雨也都经历过来,发现人际关系里,最纯粹也最经得起岁月摔打的是一种同窗之情。初识时我们都还年轻,而且生活在那样一个朴实得让人怀念的年代,这样的起步一定程度地决定了我们的后来。相信我们在这次共同的回眸中,看到了那时候的我们自己,我们因此而感到欣慰,反过来会更加珍惜这份历久弥坚的友谊。

  三

  相聚是短暂的,热闹过后又是各奔东西。人是回到了生活的原地,但因相聚而被激荡起来的心潮却久久不能平息。为这次聚会而建立的同学群,每天依旧那般闹热,回望展开的思绪还在继续发酵。好些同学从家里翻出当年三五结伴的老照片在群里展示,青春倩影,旧时场景,触发相关者美好的回忆和感叹。一幅大二那年四班全体同学在张来根、邹敏两位班长的带领下悄悄去宜兴善卷洞游玩的照片,引起了参与者的热烈讨论,说当时的车辆是谁联系的,游玩中还碰到了怎样的趣事;由于是“先斩后奏”,回校后班长主动向年级主任认错,接受批评……

  在几位对摄影颇为精通的同学支持下,刘岗同学将九十三位同窗当年毕业照上的头像做艺术处理后,与现时的照片摆放在同一画面中,制作成美篇配乐视频,谓之“岁月变迁集”,同学们爭相在朋友圈转发,赢得好几千的浏览点击量。

  书生意气,如花少年,历风吹雨打,沧桑满面。教过我们的老师说,七七级是那个时代难以复制的杰出群体。是的,我们的同学中有长江学者、清华复旦等名校的知名教授,有曾经身担要责的政府官员,也有长期从事中学教育名符其实的教书育人的花匠园丁,职业虽有不同,但我们中的每一个都很努力,都奋斗过,拼搏过,没有给母校丢脸。在美国执教多年的二班同学史兴慧说,我以自己的教学成绩赢得了所有同事和历届学生的尊重,而这份荣誉属于祖国,属于母校,我因自己是扬师院中文系的毕业生而自豪。

  惜我们都到了这样的年纪,大队人马的集结,机会不会太多了。那日恳谈会上我有幸作为代表发言,说了八个字:感恩遇见,致敬生命。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马拉松长跑,时至今日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便都算得上是胜利者;七十岁了还能在台上手舞足蹈,那就是生命的胜利,我向每一个健康的生命致敬,也包括向我自己。

  (2024年11月24日于盱眙天泉湖畔)

标签:合影;同学;二班班长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