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耕之|志在高山,心藏大海——李多宽书法蠡评
2024-11-22 10:4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田耕之  
1
听新闻

  曾经是2009年我在南京创建随园书社之时,偶遇一位在南京海关工作的朋友,在闲聊之间,他感叹当下出版印刷业兴盛,却叹息真正买书、读书的人稀少。他向我介绍,说他们单位的关长爱读书写字,属于少见的行政官员。乍一听,我立马有了兴趣,深入追问,方对李多宽先生有了初始印象。说实在话,时风浮躁,官场逢迎习气盛行,拟或有舞文弄墨者,无非是附庸风雅而已,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写字的人成了“稀缺资源”。时任南京海关主要负责人的李多宽先生,守护国之大门是他的主业,但是在他繁忙的公务之余,仍然对书法艺术抱有浓厚兴趣,而且数十载无论在何时何地工作,从未间断临池、读书、养气、补益修为。这在当下喧嚣浮躁的世态中湛然而成一泓清流。

  近二十多年来,多宽先生行事低调、润物无声,将自己的创作实践、审美理想,化为对传统文化无限敬仰的内生动力,曾先后举办了数次个人书法展,其作品也逐渐引起书界的关注。言恭达先生赞其为“新的士夫精神”。

  我以为,多宽先生是以一种非功利的立场从事书法实践的。在他看来,书法不是显身扬名、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而是“修身、立德、达情、写意”、辅之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媒介。书之于己,在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传递文明薪火。书之于人,在乎表达审美理想、传达审美情趣。即以修身立德为旨归,在处理公事、恪守公职之余,以书为乐,藉以调节自我生命存在的状态,亦即北宋欧阳修所言“有以寓其意,有以乐其心”,乃至黄山谷“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的超然心态。基于此,他凭藉“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历史眼光,洞悉书道之精微奥妙,探幽经典、弘道养正:一方面以书传道。传承古来士大夫所向往的“立身、修身、治国安邦”之“大道”,由此寄托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以书寄情。以书写传统文化经典诗词歌赋,用笔墨形态的塑形立象,寄寓人生哲理思考、智性表达和社会生活中丰富的情性意兴:三是以书蓄韵,通过抽象的汉文字符号书写,提升驾驭书技的能力,在点画挥运、间架构形和谋篇布白中,倾注人文精神涵蕴,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营造填补现实生活中逐渐失去的本真的精神空间,在书法创作中追寻和补偿逐渐失落的质朴、恬静、古雅的审美意境。

  品赏多宽先生的书法作品,总体给人以“清、正、文、雅”的审美感受。

  翻开他的作品集,或驻足留连在他的作品面前,顿觉清心悦目、清风拂面、清流洗耳。作品不论卷帙鸿篇,还是尺牍手札,没有扎眼的长枪大戟,没有鼓捣的山崩海裂,没有杂乱的斑驳无序,每一幅作品包括一切点画线条的书写、墨色、用印,都在平和自如中徐徐展开,脱略铅华胭脂的俗气媚态,尽显一派谦谦君子之仙风道骨。

  书路正、书风正、书格正、书品正,是多宽先生书法给人的真切感受,即所谓“正脉”是也。书法是汉字在实用书写中不期而然产生、演进、发展的艺术,它与民族文化历史、民族哲学美学思想、民族审美追求息息相关、唇齿相依、气血骨肉相连。陈方既先生在论书法的本体时精准地概括为“我、要、写、字”,倘若离开了这四个要素的限定,就是偏离了“正脉”。古人不是没有“巧涉丹青”的大胆尝试,古人也有“纵心所欲”的幻想,却没能经受历史无情的筛选和淘汰。当代有人认为,书法只是一种书写行为,可以抛弃汉字汉文、解开传统束缚大胆创新,寻求书写的现代意义价值表现,让书法走向世界。因而有了近四十年的各种新异离奇的探索。当然,同样需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多宽先生头脑清醒冷静,不仅没有追风赶时髦,而且还不受时风干扰,志在高山,心藏大海。经过历史汰选而留下的经典,是一座座的高山,卷帙浩繁的古代名迹、文化典籍就是大海。舍弃高山、无视大海,岂可裸奔于街巷?!他沉醉于三代钟鼎款识、秦汉简牍墨迹、魏晋六朝碑碣墓志中,笃志寻觅唐宋之前的书法基因,恪守书法之为“法书”的规律。其笔下的正大气象正是传统经典文脉的映照。

  书法的内核是“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多宽先生书法中洋溢着“书卷气”、“士夫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娴熟的“手技”与“道心”的融汇而成,与长期多练、多识、多读、多思累积而成。多宽先生之多之宽,成就了他的器识、气质、律度、心象,化为笔下的点画形态所体现的生命形象:雍容大度、温文尔雅、谦谦君子。在他笔下,流淌着《周易》、《道德经》的哲思,蕴含着《心经》的静谧,彰显着《兰亭序》《赤壁赋》的超脱,传递着《千字文》古雅。这些文化典籍的充沛养分,滋心润肺,强身健体,民族文化之源泉于笔端汩汩而出。他常以书写的方式来读书,以文修心、以文养正、以文去野、以文避俗,不正是对当下那些只写字不读书的、侈谈什么“书卷气”的书家们有着很好的启示么?

  更为重要的是,多宽先生书法,除了个性面目清新、书品端正、文气浓郁之外,还给人以高雅不俗的美感。古往今来的文艺评论中,“雅”是指高踔不俗的审美风范,它是自《诗经》以来为历代文艺家崇尚的艺术境界,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意境。作为抽象的写意艺术,书法所追求的雅,是点画线条的书写造型中的节奏与旋律,张怀瓘称之为“无声之音、无形之象”。是米芾所言“无刻意做作乃佳”的自然之趣,是姜夔所描述的“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的状态。多宽先生书法创作以尊古为新为趣尚,在与古为徒中以“生面”为“新面”,熟中求生,不趋时俗,“二王”之法、魏晋六朝以及隋唐墓志,成为他汲古出新、创造性转化的力量。在用笔中大量运用方笔和捩转,在行笔中讲究逆、涩、拙、干、湿、浓、淡以及涨墨的效果,在结构中用活北碑的横向取势,在章洁布白中运用疏朗、错落、叠加、对比经营空间,既有成法定则的把握,又有应手生变、得之自然的化机,应证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永恒不变审美原则。

  多宽先生虽年逾古稀,名望既高、事业已成,却仍跋涉于通往书法高原与高峰之路,其“新士夫精神”令人景仰。晚明袁宏道曾盛赞徐渭“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寄予文学家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胸臆一一流出,不肯下笔”。处今日之盛世,多宽先生于“通会之际”必将成为当今书坛之“翘楚”、之“侠客”,问鼎于书道高峰!

  (2024年11月21日于武汉沙湖之滨)

标签:书法;书写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