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燕|南京明城墙
2024-11-04 20:4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云燕  
1
听新闻

  六朝金粉,十里秦淮,说不尽的旖旎风情;林木荟萃,山环水抱,虎踞龙盘的地形令无数英雄竞折腰。时光像一把无刃的刀,斩断悲欢的过往,在这个江南重镇南京沉淀下来一份威震世界的珍贵遗产——明城墙。与众不同的奇数城门,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有人说明城墙的布局是天象“南斗星”和“北斗星”的聚合,也有人说像朱元璋的脸。南有外秦淮河,东有钟山,北有玄武湖,西纳山丘入城内,它是防御极强的立体军事要塞,是冷兵器时代的图腾。它历经了战火的燃烧,依旧巍然挺立,见证着新时代的巨变。

  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开始,历时二十余年的扩建,最终筑成包括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的明城墙。内有十三个城门,外郭有十八个城门。南京明城墙曾经全长蜿蜒盘桓35公里,现完整保存25公里,向世人勾勒着帝国首都的版图,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人每天晨起就可以登上家门口的城墙,上面宛如一个小公园,有参天大树,有鸟语花香,每一块城墙砖头上面都有铭文,由谁监制,脱坯人是谁,烧制窖工又是谁。为了确保建造京师城墙的城砖质量,朝廷要求各地府、州、县地方官员,军队卫、所的士卒,以及县以下里、甲的基层组织负责人,直至造砖人夫、烧砖窑匠均需在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制砖人的责任。要求每块城砖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重为10至20公斤。黏土要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经熟土、过清、暖水,再经练泥压泥、制坯晒干、入窑烧制等工序。各地黏土成分不同,城砖呈现出多种色泽。难怪朱自清说,南京就像一个古董铺子,而明城墙就是南京最大的古董。

  萧衍在此步步为营,建梁朝,兴佛教,四次舍身出家,造就南朝四百八十寺,而鸡鸣寺又被称为南朝第一寺。当年朱自清就是通过鸡鸣寺旁的城墙步道,登上台城段城墙。远眺紫金山、俯瞰玄武湖、对望古鸡鸣寺药师佛塔,古都情怀弥漫在他的心间,浓得化不开。隋朝军队攻入台城,陈后主怀抱美人藏在胭脂井,狼狈被发现,陈朝灭亡。到了晚清,烽火狼烟十数载,湘军终于打到了金陵城下。湘军首领每到一地先巡城墙,然后再挖地壕用围桶战法打呆仗,这是惯例。谁知,这一巡视让九帅曾国荃惊呆了,几个人在城外走了一整天,也没能一览金陵城的全貌。

  南京明城墙连结起金陵众多的景致,在石头城段可遥想三国烽火,孙权在这里仗剑称帝,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城东的中山门可以作为南京城最先迎接太阳的人,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朝代更迭从这里开启;在琵琶湖段,高大的城墙怀抱着琵琶湖,风光秀丽。“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走进城口抄一抄。”童谣声里,城头变换大王旗,江山易手,天翻地覆慨而慷。人们用脚步丈量明城墙,用手触摸明城墙,寻觅往日的繁华。城墙书吧藏身于“墙肚子”里,是游客驻足休憩的文化空间。

  南京城墙的南门中华门有三道瓮城,可以“瓮中捉鳖”,内有27个藏兵洞,可屯兵三千。明朝时称聚宝门,秦淮河横贯其东西,是城南交通咽喉所在。城门外就是长干桥,过了桥就是长干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站在城门上,远处的大报恩寺塔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分外迷人。每逢春节来临,城门的两边都会挂上巨幅春联,一串串红灯笼迎风飘扬。

  南京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在东水关,它是一座水城门,也被称为十里秦淮的“龙头”,内秦淮河由东水关进入南京城,向西经过夫子庙,从西水关出城。西水关在水西门城墙南侧,被称为“龙尾”。这内秦淮河上的龙头凤尾,仿佛一条翡翠珠链上的精美配饰,银纹镶玉,华贵闪亮。西水关和东水关一样,都为水闸码头,两道闸门,一道在城墙之内,另一道在内河出水口,关内分布桥道和藏兵洞。城墙之下留有多孔拱券式进水巷道,用条石封住,防止敌人的“水鬼”潜水入城。历史上,内外秦淮河水,就是在这里贯通的。六朝时期,西水关一带为内外秦淮河和长江的交汇口,河面宽广,可容巨船停泊。

  在南京重修开放的诸多城墙段中,东水关至西水关段收揽了城东南的美景。先从东水关到武定门,再走一段城墙走到集庆门下城墙,几步之遥就到了水西门南侧的西水关。明清时期,西水关是水陆交会的大码头,商贾云集,酒肆遍地,更有知名的“花月春风十六楼”,顾客盈门。李白说“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西晋初年,才藻卓绝又怀才不遇的孙楚流寓南京时,常常和好友来酒楼痛饮,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孙楚酒楼成为无数文人相聚之地。 “楼怀孙楚”也是明清金陵四十景之一。而今,临水复建的孙楚酒楼有亲水码头,能从水路直接上岸进入酒楼,隔着马路相望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曾登临的赏心亭,“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微风轻拂杨柳,外秦淮河波光粼粼,映着河边的高楼华厦。我立于水西门大桥下,倾听岁月的车轮,轻轻碾过风笛的忧伤,六朝古都的沧桑故事在每一段长了斑驳青苔的城墙上诉说着。明城墙是南京人心中深深的情结,它更是一座丰碑,书写了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不屈的精神。

  (作者系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标签:城墙;明城墙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