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才|我入画了
2024-11-03 21:2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梁国才  
1
听新闻

我入画了

□ 梁国才

  就在这斜风细雨的笼罩下,新安江——这条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江水,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将我引入了一幅仿若世外桃源的绝美画卷之中。

  画笔是一条游轮,浓蘸徽墨,香墨用徽砚研磨而成。深渡镇不让我放慢脚步,迫不及待地登上游轮。刹那间,画卷徐徐展开。

  极目眺望新安江两岸,群山连绵起伏,山峰叠嶂,雾霭氤氲,暮云叆叇。半山腰袅袅而升的山峦云雾,好似炊烟,又像蛟龙腾飞于天空,山顶仿若仙人鹤发,洒脱飘逸。导游说得很妙:“雨天游江,妙不可言,细雨带来了仙气。”我不禁暗自思忖,自己是否也会沾染着仙气化作仙人呢?云开雾散,两岸山坡上的枫树、乌柏树、白果树、红叶树等,红、黄、绿三色交织,恰似一幅绚丽的织锦。高山之上,林木葱茏茂密;中山之间,茶园一片翠绿欲滴;低山区域,果树挂满累累硕果。“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盛景在此呈现,这秋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白墙青瓦马头墙的徽派古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青山绿水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为这幅自然画卷增添了别样的韵味,简直就是一幅幅活脱脱的水墨画。盘山公路犹如丝线,将散落的小村串联起来,就像一颗颗心,紧紧相连。

  俯瞰江水,江水悠悠流淌,绿如靛蓝,清澈见底。两岸美景倒映其中,起伏摇曳,水中有画,画在水中荡漾。“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这里,没有“两岸猿声蹄不住”的行舟飞进,只有“忽于水底见青山”的秋之静美。岸上山涧边,勤劳的人们不会让房前屋后的土地闲置,种上了玉米、蔬菜。家门口拴在江边的乌篷船或者简易脚船,想必是用来捕鱼捉虾的吧。靠山而居,临水而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没有喧嚣,舒适安逸,这不正是桃源仙境中仙人般的惬意生活吗?

  此刻,我似乎恍然领悟到了诗仙李白边游边吟“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灵感源泉。

  画笔继续自如挥洒,依旧是斜风细雨。

  画卷之中有着诸多鲜活的元素。九砂民居晒秋的场景热闹非凡,周先生被这喜悦的氛围感染,情不自禁地扭起了秧歌,唱起了山歌。鱼鹰捕鱼和九姓水祭庆典表演,生动地展现了渔民们的劳作画面,让人深深体验到了当地渔民的智慧与勤劳。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渔民指挥鱼鹰围网捕鱼,活蹦鲜跳的鱼儿跃出水面,岸上烤鱼散发的诱人香气撩拨着我的味蕾。来到漳潭,那棵参天古樟遮天蔽日。古樟树树龄已达1020年,据说是为汉高祖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功臣张良后裔在北宋年间亲手栽下的。树冠高达30米,周长有11.7米,主干围径均在1.5米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樟树之王”。千年古樟,静立江边,它倾听着岁月的风,见证着沧海桑田,至今风姿依旧不减。饱经千年风霜雨雪,承载千年厚重,尽阅人间悲欢,自带祥瑞气息,庇佑着漳潭村风调雨顺。一代又一代的有缘人在树下成婚、祈福。一条又一条的红丝带,是数不清的有缘人共同打造的祈福“结界”,璀璨又烂漫。伫立其下仰望,时光仿佛放缓,思绪也随之沉淀。红妆馆里的“天下第一轿”演绎着“泥马渡康王”的传奇故事。康王在逃难中得到农家少女相救,为感其恩便诏娶为妃。当地知府得知后,遂打造此轿作为贺礼。谁知少女已情有所属,坚拒不从,皇命难违之下投河自尽。康王感其贞烈,口谕此府之女从此不受皇家选妃节制。此轿也因此被封存。面对古今罕见的十六个人抬的双人大轿,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时间受限,游轮返航,画笔尚未尽兴。我深深感觉到,画笔已经把秋风中、细雨里的我画进了画卷,成为画卷中的一丁点儿,并记录下了我无数次的惊叹:江山如此多娇!我愿在此地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白墙青瓦马头墙,倾听松涛,品茗江水,沐云雾,浴秋雨,粗茶淡饭,化作仙人。我将如同其他众多大好河山景致一样,把这幅精美画卷深深珍藏在心里,细细品味。我要努力把自己装扮得鲜亮点,为画卷增添一丝色彩。

标签:画卷;新安江;江水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