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相邻,每次去安徽,在路上,到了点,看到苏A……的车,能成串能扎堆,这次去大别山,在其中一脉牛草山顶,还看到了南京牌照的十数驾摩托车,骑手巾帼加须眉,在草坪上摊一大布摆放出各色吃喝,那是年轻的气场。我们这一拔老人,看着笑着,会想到自己的孩子,亦或想到自己也曾少年青年,也曾威风凛凛奔向远方。
安徽,大的山,有名气的山,好像除了大别山,是不是都曾光顾,没算过,但肯定大差不差。皖南,不用说,"黄山归来不看岳”,1984年春就爬过。不用“登”用“爬”更准确,当年上山动辄手脚并用,过鲫鱼背,居然无栏杆,身子硬挺着实则心在"爬"。琅琊山似乎就在南京,80年春,大一时,学校租一大巴送我们去现场教学,车上大家背诵起《醉翁亭记》,有的同学摇摇晃晃吟道:“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大别山,仰慕已久,我终于来了。从南京驾车约360公里到达主峰白马尖山脚,星星点点,远远近近,凡屋多为民宿,绕山路旁的宽处拐角处多不放过。当下是旅游错峰淡季,老板娘称节假日、暑假,这儿一房难求,包吃包住,我可给不了你们100元/1人/1天。一人笑答,空着,一块钱也见不到呀。想到高堂讲章说经济学,什么边际效应,人是理性的……搞得煞是玄乎,看看村民、来客不个个是算家,精明得很哩。往深处一想,政府是干什么的,政府不就是守夜人,别咸吃萝卜淡操心的。
第二天一早,直奔主峰,没有索道,山路都已石彻成阶,门票标着“1777”,似在提醒对付这个海抜只能不怕辛苦埋头上。民间有言:“爬山不看景,看景不爬山”,到了官场也会用,意思是想升官就不要想发财。山,就在那!老汉我爬山看景都不能误,很快喘起来,但有迷人的景色拽着,回望一下,又有景色推着,脚底平生出气力。
大别山的景,老实说,似乎无秀无奇无险,但耐看。近处,花草灌木丰盛饱满;乔木成阵成势松、杉尤甚;从山脚到半山腰还时有小片竹林迂回穿插……
图说 几人合抱的大树,虽枯犹荣
远处,重峦迭嶂横无际涯,地球是孤形的,故有海平面一说,那么极目大别山可就是"山平面"了,在牛草山顶努力想看到尽头,环顾四周只有隐隐约约山脊的曲线,而且几乎拉直……
图说 山平面
雄峙而又如此辽阔,自然想到了刘邓大军,想到了刚刚听说的红28军。第一次反围剿,红28军"夺命狂奔”翻越白马尘,甩掉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那是保住了火种;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这可就是在蒋介石眼皮底下布满了干柴,全体官兵都举着火把,只等一声令下,为民主自由、为人民解放,进山出山,要把那独裁政权火葬!
眼力,脑力了一番,可替代不了脚力,还得爬,还好大别山各山脉十有八九是正宗的山形,坡形并不陡峭,上山免用"爬"可用"登"字了。登着登着,同行的一个个打起招呼说爬不动了,你们继续,最后一位在2号休憩站也说吃力,这回变成只对我说,你继续吧。我呢,好个爬山,高度有限但贵在坚持,心想,不就1777,大老远跑到这不拿下山头岂不白来一趟。这时辰整个主峰上半截只剩我一人,那就慢悠悠地上。
沿山路,隔一段便会遇上一小方块刻着细字的石牌,说眼前这石那景像个什么,有虎背石,花瓣石,刀劈石,水跳谷等等,要遊人驻足赏析,细瞅实在找不到北,声音倒是挺悦耳,风来了,听树;水来了,听泉。大别山的遊旅开发在安徽稍滞后一些,这带来了好处,也就是吸取前面的教训避免了不少花里胡哨的造假和堆砌。如南京附近有个山,山上有个隆昌寺,属全国文保,可是山友们每次光顾这一律宗名刹,都会念念有词对外围的画蛇添足痛斥一番。大别山目前还是4A,其天然的资源,绝不输名副其实的5A,至于有的5A实不敢恭维,动辄就拿古人的诗句、题字硬撑,特别是搬出皇上来过多少趟,哪位朝迋命官呼朋唤友串访,当然这也没错,只不过自然的气象早已大变,后面的开发又搭错了筋,去了常难免带着失望失落回。大别山依然质朴,本来就质朴,没听说也没看到皇上,达官贵人,或是什么大文人在这儿显摆,称什么“独尊”,“天下第一……”所以,在大别山,眼晴特别干净,心情很是清爽。
快登顶了,抬眼看到也许是终了的一块石牌,石牌上刻着四个大字:“奇松走廊”,使劲过了“走廊”登高回望,是的,松一棵棵贴着山道排起了队,渐渐觉着眼熟,每棵松都向着阳光来处伸展枝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噢,是在招手,情不自禁喊出了声:“迎客松”!
图说 接近登顶时的迎客松
山道渐平坦,明白快到了,兴奋地奔跑上去,那是一大片由一块块巨石自然定位风化垒成的峰顶,面积大到可围石转一大圈,圆的正中赫然矗立4个由石片叠加而成的大数:1777。
瞅着,端详着,厚重沉稳的“1777”,跟大别山的气魄气质吻合,随即手机录像向山下实时播报:"登顶了,白马尖,1777,海拔,看,这个创意好!"此时听到了悠扬的曲子,只见一人从山的另一端上来,两人兴奋地打起招呼,一听口音是从皇城根过来的,北京,南京,两京会师。我是只带点水和干粮上山,这该是老弟,背负了好大一包,音响、摄影器材全的,少许聊磕方知他是典型的“独狼”,满中国一人一车跑,青藏高原,横断山脉都不在话下。有意思的是,他笑问:你是买门票上来的吧?答,Yes。“哈哈哈,我从这儿上,免了。早些年我提前退开始穷遊,穷遊,最省心的是自由!”听他一说,心里好生羡慕。自己曾飙一文,题《失踪》,说了自己三次有惊有险的人间蒸发,文尾也不无自诩地说到自由,可在这老弟面前算是小巫了。
要下山了,这老弟看我光溜溜的,说,最难的是下山,我看你没绑护膝,又没有撑杖(拐扙的另用),可得悠着点了。确实,这回上山用了3小时,下山用了4个半小时,几乎是侧着身子,有铁索和栏杆立上前抓紧,好让膝盖休息一阵。快到山底了,小腿肚子老是打抖,幸好膝盖没啥反应,这是个经验吧,以后如遇山又有索道,上山坚决爬,下山坐索道!
第二天,驾车就近转转,有的地方大别山也不能免俗,零零散散整出一些奇巧古怪简陋粗糙牵强附会的“看点”,我们这一伙有的老兄在外瞄一眼连门都不进。这些点估猜花不了多少银子,又不成数量不成气候,无大碍,大别山气象万千宽容得下。下午独自在民宿对面一山转悠,说是缓解肌肉疲劳要“以动制痛”,还真是,转转好了许多。气喘吁吁地上了半山腰见一大屋,有六个大开间,原来是制茶的农家,见茶农当然就聊茶,听工艺,察器具,最后品茶。我下午靠晚不喝茶,就看泡开的叶型和汤色,再嗅嗅,果然好,果然是声名远扬的霍山黄茶,茶农立纠正,“不叫黄茶,叫霍山黄芽”,还要跟上一句“历史贡茶”。我笑,大别山也把皇上搬过来了,茶农不知话中有话也跟着笑,说:“皇帝也是人,也要喝茶的”。皇帝是人吗?多数时候皇帝可不是人,或者说曾经是人,后来成了神,成了鬼。走之前,把茶农罐子里余货买断,在坡上与茶农挥手再见,只听一声高呼:下次来就住我这,好吃好喝!
大别山,这趟恰逢秋季,且雨后如洗万里无云,雄浑壮阔,极目无边,有了几乎是极端的具象。是不是缺了许多名山的变化多端,其实不然,在登主峰半山腰小卖部有个短暂的休憩和聊嗑,小伙子说,在大别山看云海看日出看落日有个好处,就是前面无挡,春夏多云,有的人会在山顶草坪撑帐篷铺睡袋耐心等候;冬天降雪,也会有人特地赶过来观景,说着拿出手机让我见一图,噢,云海一角。
我感慨道:“大别山,是大”。小伙子说,算算看,大中国,有多少山能给山名取个“大”字?对呀!大,有容乃大,当今天下如果能够相容包容该有多好。大别山,沉默无语,正瞅着人类走向何方。想到加缪有一语,大意是:自然界冼空了我,我第一次空前未有地,向宇宙宽厚的静默,敞开了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