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行囊中的江南密码
2020-10-18 17:04:00  作者:陈尧明  
1
听新闻


深藏行囊中的江南密码

□ 陈尧明

文化是时间的精酿,旅游是空间的流转。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时空交汇的产物。今天,我们要在新起点上发展江南文化和旅游,就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江南能够成为一片旅游的热土,并延续千年而不衰?要解开藏在行囊里的江南密码,还是要从文化入手。

江南文化是“柔性文化”

柔性,既是江南风物的物理属性,也是江南人的人格特征。江南地区湖泊纵横,烟雨迷蒙,小桥流水,雨巷清幽。水,是江南的景观特色,也是江南的生活方式,长期面水而居的生活对江南人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江南旅游,能亲眼目睹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能亲身感受到“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能亲耳聆听到吴侬软语、莺莺燕燕、咿咿呀呀。江南还有独特的艺术形式,昆曲、越剧、沪剧、锡剧、苏州评弹、江南丝竹等,以细腻婉转、含蓄雅致、轻巧灵动为特色,配合妩媚婀娜、眉目含情、水袖轻甩的表演,直让人心醉神迷、怦然心动。江南人外柔内刚、温和有礼,男子多谦谦君子,女子多温柔可人,这样的性格和待人接物方式,完全没有攻击性,可称得上是一种“旅游环境友好型”特征。

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而柔性文化对于消解刻板生活、提升享受阈值,具有显而易见的效果。我们了解了江南文化的柔性特质,就要在保持和发扬这种文化特色、挖掘江南文化中的柔性元素、打磨旅游产品的柔性细节、提升旅游的综合体验上下功夫,使江南文化的“柔”化作旅游体验的“优”。

江南文化是“诗性文化”

诗性,是江南文化特有的审美属性,这种属性超越了实用主义,体现出精神自由的最高生命理想。它是摆脱了现实困扰的心灵放飞,是卸下了全部负累后的精神缴械,是物我两忘的灵魂自洽。先秦思想家墨子曾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随着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人类会产生对精神享受的需求。但是在数千年的时光里,中国人的生活哲学都偏向于功用性,直到唐朝以后,随着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出现,人们才开始超越生存的价值,拥有了整体生活方式上的“生活美学”。旅游,也逐步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方式。

德国作家黑塞说:“旅游就是艳遇。”到江南旅游,就是一场艳遇。明明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却让人感觉神交已久。它是春花秋月中的浪漫,是雨露岚雾中的缠绵,是曲径通幽处的邂逅,是秋波流转间的心动。“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从旅游视角来说,文人墨客们对江南的心驰神往,就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我们要把握旅游者对江南旅游的诗意期待,在旅游景点打造、个性化线路推荐、居住与餐饮环境、游客互动式体验项目等方面精心设计,努力契合游客审美情趣,提升旅游的“惊艳感”。

江南文化是“轴心文化”

学界认为,从吴越到唐宋是“江南文化的轴心期”,这一时期,江南文化从早期的“尚武”“蛮勇”华丽转型,逐步形成有精神觉醒并拥有个体审美意识的文化。而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就是从江南文化背景中产生出来的。此前以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为主脉的中华文化,也在文化中心上逐步南移。通常“文化轴心期”的概念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有突如其来的巨大社会变化,彻底中断了自然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智慧;二是自身创造出可以回应挑战的全新精神资源;三是在新的主体条件下开启全新的人类活动。

在历史上,江南曾多次因突如其来的社会变化而凤凰涅槃,由轴心时代生发的文化的原创精神和主体精神始终生生不息,在五大城市的轮番发力下,江南逐步走向了经济文化的巅峰。从以六朝古都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时代,到以扬州为中心的运河时代;从以南宋杭州为中心的之江时代,到以明清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时代,最后到开埠以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渡尽劫波、数度绝处逢生的江南,为中华文明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精彩。正是这种“轴心文化”的特征,使江南呈现出开放包容、灵动创新的禀赋,配得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可以说,自唐宋以来,江南文化成为了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近现代以来,江南的社会、经济、文化一马当先走在中国发展的前沿。到江南旅游,能体会自然的秀美、经济的富庶、文化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有序、生活的美好。

因此,我们要把握江南文化作为“轴心文化”的特点,树立“大江南”“大文化”“大旅游”的观念,从推动城市全域旅游、江南文化与旅游区域化协作着手,在旅游创新、旅游提质上下功夫,使江南文化与旅游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陈尧明,文化学者,无锡市江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南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原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主席。

标签:江南;文化;旅游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