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场景、引资源、优服务 打造海门党建“幸福港湾”
2024-11-20 20:2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姬传涛 高霞  
1
听新闻


拓场景、引资源、优服务

打造海门党建“幸福港湾”

  换拉链的短钳、配钥匙的机器、改裤子的缝纫机……驿站不大,却被各种工具器械塞得满满当当,各式功能“五脏俱全”。走进南通市海门区海门街道,近40家“一间铺子”星罗棋布于各大社区,为周边居民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我们正持续盘活社区闲置房屋、党群服务中心等空间,不断延伸拓展‘一间铺子’服务范围和空间,提升老百姓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让‘小修小补’回归城市烟火。”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海门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忠表示。

  今年以来,海门区不断深化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探索,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强引领、统资源、优服务、聚人心方面的功能和优势,形成“四沉四提四融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县域路径”。作为海门区主城区,海门街道积极响应部署,依托“码上报·马上办”小程序、“比邻议事会”平台等,全面征集群众对于社区功能服务的“金点子”,结合自上而下精准赋能、自下而上激发动能的基层治理体系,拓展多元友好场景、引导各方资源开放、优化温馨便民服务,打造全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幸福样板”。

“共享食光·幸福食堂”开业现场

  多点开花

  拓展友好服务场景

  一间铺子、一个驿站、一个食堂……在海门街道的大街小巷,各式服务阵地多点开花。海门街道还在商圈打造了55个“暖新驿站”,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饮水机、冰箱、微波炉等设施设备,同时铺设23个应急处理点,提供车辆维修、开锁修锁等低成本处理项目。依托社区食堂、餐饮企业、沿街商铺共建6家“暖新食堂”,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优惠餐饮、休憩歇脚、应急处理等多项友好便利服务。

  持续更新社区生活空间场景,解锁居民“幸福密码”。今年上半年,海门街道海影新村社区党总支结合老城区结构特点和区域资源优势,着手将老旧房间创新打造成“红网格·光影驿站”,通过“户上议事”,由群众自己设计功能分区、自主管理驿站运行、自行组织开展服务,充分将“管家权”交到居民自己手中。“‘红网格·光影驿站’的设立是社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的一次尝试,这个驿站将成为海影社区居民交流互动、分享生活、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平台。”海影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慧表示。

  10月初,海影新村“红网格·光影驿站”建成后首次启用,“光影里的服务”“光影里的传递”“光影里的味道”等区域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前来参观。活动现场,相关负责人还为由10名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员担任的首批社情观察员颁发聘书,勉励他们成为社区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我很荣幸能担任社情观察员,我会和大家一起多了解居民心声,及时向社区反映,商量解决之道,共建和谐社区。”海影新村社区老党员谭伯虎表示。

  整合“家底”

  引导各方资源开放

  作为全省区域面积最大、村居数量最多、辖区居民最多的街道之一,海门街道辖区内共有40个社区、27个行政村、逾35万常住人口,日常健康运转离不开多方社会资源的助力参与。

  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家底”,实现基层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海门街道以“全民下沉、全域点亮”为目标导向,制定“社会组织参与村(社区)基层治理白名单”,推进“社区合伙人”计划,街道联动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物业公司、爱心商企、行业协会、党员先锋、能人骨干等8类不同主体开展项目服务和主题活动。

  “我们凝聚多元主体,确保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线上有人帮、线下随时帮’,让门前‘小区域’成为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大阵地’。”海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线下,海门街道为“一间铺子”挖掘168名手艺达人,其中包括44名基层党员,以低于市场价格提供109个定点服务项目,根据实际设立23个急事处理点;线上,街道依托“海门爱帮忙”为民服务平台预约功能,提供家电维修等54项专业服务。

  群众需求在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海门街道积极响应南通全市“总有党员在身边”系列活动要求,深化落实党员队伍建设“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工作机制,深挖老党员资源“富矿”,凝聚青年党员奋进力量。

  “以前只能到处打听哪里能修能补,现在小区附近就有,方便多了!”居民江阿姨表示。为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海门街道日新新村社区创新打造“益心衣意”服务驿站,并通过“网格摸排+居民推荐+个人自荐”方式,深入了解居民的爱好、特长和意愿,摸排推选涵盖衣物修补、理发、家电维修等多个不同领域的社区“能人”,成立由辖区党员骨干、能工巧匠等7人组成的“益心衣意”志愿服务队,助力社区各项为民技能服务工作。驿站营业至今已累计服务居民360余人次。

  同时,海门街道建立青年党员直接联系服务基层制度,积极构建“133个青年党小组—148个社区党小组”服务矩阵,鼓励青年党员编组参与党组织“到进访”活动,通过联系挂钩网格领题攻坚,积极领办志愿服务岗位等,推动政策、资金、人员、活动等资源向基层一线融合,形成组织叠加效应和人员配备整体合力。

“一间铺子”便民服务站

  留住幸福

  优化温馨便民服务

  充分发挥主城区阵地、队伍、资源、平台等优势,海门街道致力于为群众解决“烦心小事”、托举“幸福要事”,在复兴新村、德兴苑等4个老旧小区成立物管会和物业服务社,创新提升小区管理服务效能,持续增厚民生“善治家底”。

  “有‘法’帮你援法服务点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我们邀请了公、检、法、司专业政法力量进驻社区,‘零距离’为大家答疑解惑……”这是理想城社区居民群内发布的一则公告。为了进一步把治理端口往前移,强化问题导向的主动应对路径,理想城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警务室等现有阵地设立“三官一律”工作室,梳理出包括物业管理纠纷、赡养纠纷、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在内的21项援法服务,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庭前院外”。

  “社区有了食堂真好,我以后每天都能按时吃到热乎的饭菜了,感觉自己被社区大家庭温暖地包围着。”家住复兴新村的86岁老人倪爷爷高兴地表示。11月18日上午,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共享食光·幸福食堂”正式开业,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海门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忠与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党委书记黄海共同为幸福食堂揭牌。黄海介绍,在充分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街道联合爱心商企满庭芳餐饮和“益生公益”社会组织,打造集科学配餐和公益配送于一体的暖心食堂。“我们积极统筹社会力量,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内部分高龄老人买菜难、做饭难问题,留住家门口的人间‘烟火气’。”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通讯员 高霞)

标签:家底;海门街道;社区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