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汉子”刀郎
唱出江南水乡“别样”韵味
场内座无虚席,场外云集歌迷不下十余万……几经隐身和回归,刀郎再次在市场上引起巨大反响。“刀郎热”的背后,是其本人不紧不慢地打磨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从中迸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过去十多年,刀郎并未沉寂,而是将精力全然投入音乐创作中。《如是我闻》源自《金刚经》,蕴含着深邃的佛理智慧;《弹词话本》脱胎于苏州弹词,尽显江南水乡的婉约风情;《山歌寥哉》则扎根民间山歌小调,散发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这些专辑的创作都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这其中,刀郎对江南的情结在《弹词话本》这一专辑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苏州,这座充满诗意的城市,符合了他对江南的所有想象。他深入其中,观察生活,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评弹、昆曲、吴语、琵琶、三弦、曲笛,这些元素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三年的沉淀与积累,让他得以创作出《弹词话本》这张独具魅力的专辑。在这里,他是“说话人”,引领听众成为“看官”,一同探寻时间与空间中存在过的痕迹。上午看书,下午练琴,一天十几个小时与琵琶相伴,这份执着与热爱令人动容。闲暇时,骑着电瓶车穿梭于苏州的弄堂,在光裕书场听书,在邢晏芝老师的苏州话课上汲取养分,在古旧书店淘书……边生活边创作的刀郎,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在瓜洲渡口、在西米巷、在盘门……他的作品,有的是诗意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未加思考的意识,对存在发出深情的呼吁。《弹词话本》中的十首歌展现了十幅截然不同的画,是一个个有待听众用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去完成的世界,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情探》《珍珠塔》……这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数百年后的今天,呈现在大众面前。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让刀郎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使者”。“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传统文化,是要肯定和支持的,它也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说。
刀郎,这位粗犷的西北汉子,在《弹词话本》中以苏州弹词为灵感,创作的一系列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歌曲,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正向的推动贯穿于他的艺术创作生涯,也为当下社会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恬静悠闲的精神家园。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钱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