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环省行 家门口尽享文化“数”“学”
2024-09-23 21:1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钱海盈  
1
听新闻


大展环省行 家门口尽享文化“数”“学”

  近年来,我省“文博热”持续升温,“到博物馆去”逐步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风尚、新的消费体验,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观众络绎不绝。

  9月23日,记者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2024年10月至2025年7月,江苏将举办“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以“数字展+珍贵文物+文创艺术”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水韵江苏的历史之韵、人文之魂,并配套策划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见物、见展、见证、见面

  四大板块营造文旅消费新空间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将博物馆推出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发展壮大服务消费的重要内容。

  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锋表示,举办“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就是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培育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以创新创意打造高品质数字展览,推出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在老百姓家门口营造更多文旅消费新体验新空间。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将于9月27日在盐城市盐都区博物馆举办启动仪式。现场将首发“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宣传片,数字人发布特色亮点活动;为43家新晋国家二、三级博物馆代表授牌;举行《江苏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品管理实用手册》赠书仪式;视频连线新四军纪念馆、盐城市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盐都区博物馆进军营、进商圈、进书店、进学校活动等等。

  “家门口看大展”打造四大板块内容。

  一是见物——让文物活起来。观众在这个展区可以零距离触摸南博的“物华天宝”、中运博的“运载千秋”、苏博的“国宝月历”,观赏南博、中运博、苏博三馆及各市级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重点文物复制品,以“屏”为媒,以“数”见物。

  二是见展——让文化活起来。观众可在虚拟展厅畅游三馆,穿行于“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罗马城市与帝国——大英博物馆藏古罗马文物特展”等近30个精品展览现场。

  三是见证——让遗产活起来。展区突出“科技+文化”理念,以多屏幕融合方式还原打造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裸眼3D的技术手段,让观众“一朝入画卷,一眼览千年”,身临其境感受运河沿线8省17市运河之美。

  四是见面——把博物馆带回家。在这个展区,火爆出圈的芙蓉石蟠耳盖炉冰箱贴、运河茶礼套装、吴王夫差毛绒剑、《贝聿铭的建筑密码》立体书等三馆代表性文创产品都会闪亮登场,当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把明星产品带回家。

 

  与老百姓“直接见面”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融合共享

  围绕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家门口看大展”统筹整合南博、中运博和苏博省内三家头部场馆数字化优秀成果及部分珍贵文物等优质资源直达区(县)级博物馆,进一步拓展优质文化资源辐射范围,更好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南博、中运博、苏博三馆精心挑选了24件(套)馆藏实体文物,其中珍贵文物14件(套),如南京博物院的“东汉初错银铜牛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清中期掐丝珐琅鎏金太平有象熏炉”、苏州博物馆的“饕餮纹玉杯”等。除了实体文物,此次还将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重点展示南京博物院的“明隆庆黄地青花云龙瓷浅碗”、北宋赵佶《鸲鹆图轴》、明代唐寅《看泉听风图轴》等26件珍贵文物,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东周铜编钟”“战国文君虎钮铜錞于”“东晋青釉鸡首壶”等72件珍贵文物,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剑”“秘色瓷莲花碗”等12件珍贵文物。

  除了AR和VR等各类型数字化展示手段,“家门口看大展”还专门梳理了三馆优质的数字化展览项目。例如南京博物院的“物华天宝”裸眼3D装置,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空间、苏州博物馆的数字魔墙及其他重量级临展特展的VR沉浸式体验,从“数字”中“见展”,让文化真正地“活起来”。

  “我们还同步策划了一系列与展览配套的教育活动,并组织南博、中运博和苏博教育专员为基层博物馆讲解员开展培训,以重点文物背后的故事为素材,将南博、中运博、苏博代表性教育体验项目输送到基层。”省文旅厅博物馆处处长车宁告诉记者。南京博物院课程“汉光熠熠——古代照明‘黑’科技”,通过对镇院之宝“东汉初错银铜牛灯”的解读,让观众了解中国古代灯具工艺,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教育课程“运河舟楫通南北”,带领青少年学习舟楫的发展历史,了解船舶知识体系,通过亲手拼搭船模,感受大运河上的舟楫魅力;苏州博物馆设计“走进《姑苏繁华图》”教育活动,讲解长卷中所蕴含的苏州社会文化和风俗风貌,让观众通过绘制自己心中的“姑苏印象”,感受苏州的独特魅力。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标签:直接见面;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