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泛爱众而亲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种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己及人而爱一切众生的为人处事之道,就是仁。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仁”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更在于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近年来,锡山区司法局东港司法所联合辖区怀仁社区,积极探索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全过程,倾力打造“同心HUI仁”品牌,让调解结果更顺心、共商共建更贴心、普法宣传更暖心,进一步提高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法治获得感和幸福感。
“慧”解心结,“仁道”融入矛盾调解
如何让法律更明白?如何让居民真正树立起法律信仰?“光靠解说法律规定是不行的,假如我们每个人都体谅他人,常常换位思考,事事谦和礼让,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质朴,矛盾纠纷自然迎刃而解。”法律明白人周红霞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调解经。
2024年4月,新湖东苑居民郭某到居委会投诉称,邻居搭建在隔弄里的简易棚在其车库窗口,影响该车库正常采光。周红霞多次走访该两户居民,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和委屈,以谦和礼让的精神为引导,向邻居梅某解释了小区公共区域的乱搭建的不当之处,同时也向他普及了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经调解,纠纷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约定梅某自行拆除简易棚。
“村(居)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与‘法律明白人’知悉崇仁尚义的文化优势相结合,灵活运用法律规定和传统美德进行说理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宝。”法律顾问薛钦沁协助周红霞开展调解工作时得到充分体现。
自“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推进以来,东港司法所组织法律顾问结合“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打造精品培训课程,坚持“以让促和、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思路,着力提高法律明白人调解工作能力。
广“荟”群智,“仁德”助力援法议事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积极回应辖区居民关切,维护社会公德,弘扬法治之善,东港正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仁”文化特色的治理新路子。
“小周小周,我们小区的景观河河滩边无护栏,小区里那么多小朋友一到暑假经常在河边玩耍,存在安全隐患,你能否帮我们向上面反映一下?”新湖东苑孙大爷拉着周红霞走到河边说道。
针对增设护栏问题,周红霞依托援法议事平台,联合政协部门、司法所、小区居民代表等召开协商议事,实地查看并调研了小区景观河,法律顾问对增设护栏的方案进行审核,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筑规范,同时,与会相关人员还提出了河坡草皮绿化、清理建筑垃圾、提升水质、通堵清淤等工程,最终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的家园新景观。
积极回应群众新期待,广泛吸纳群众智慧,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居民唱主角’正逐渐成为我们的工作自觉,将‘仁’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彰显出了显著的优势和独特魅力。“东港司法所所长朱斌表示。
据了解,东港司法所先后指导怀仁社区通过完善“分类积分、激励奉献”等工作模式,将积分兑换激励机制与辖区志愿公益、协助小区矛盾调解、参与移风易俗等项目结合,充分运用援法议事平台,让居民变身小区治理的“参与者”,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激励,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
匠心“绘”就,“仁爱”增色普法画卷
怀仁东苑作为东港镇代表性的纯安置小区,每栋楼层下都有一个开放式的架空层,很多居民都习惯聚集在架空层空间内活动,以17-18号楼架空层最为集中。
“以前有人捡拾废旧纸箱纸皮、旧家具等堆放架空层,老人又习惯性聚拢此处休息、聊天、打牌,活动单一加上环境不好,不久就觉得没劲了。”居民王阿姨说。
如何激活这些架空层闲置的公共空间,让居民所用、所聚、所乐之地发挥普法、议事协商的效用?
自“同心HUI仁”项目运营以来,社区以空间重塑激活治理效能,规划运行“HUI仁心”微文化共融、“HUI民意”微议事共参、“HUI达人”微志愿动员、“HUI资源”微更新共治、“HUI品牌”5大微项目,吸纳专职调解员、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等组建志愿服务团队,项目化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活动,共计辐射1200人次。
“在普法活动中融入‘HUI仁心’微文化,在架空层实现‘HUI民意’微议事共参,社区暑托班给孩子们开展普法讲座,真正起到普法宣传‘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治调主任钱鹏程作为“同心HUI仁”项目团队的一员,在普法活动中颇有感慨。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既需要刚性的法治保障,也需要柔性的文化滋养。下一步,东港司法所将持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立足基层法治建设的一线阵地,以文化的感召力提升公众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无锡市锡山区司法局东港司法所 陆颖 刘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