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江苏省美术馆典藏名家书画巡展”正在苏州尹山湖美术馆精彩展出,展览中特设“碑帖辉映:金陵书法四家”一大板块,共展出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萧娴四位书法家19件精品力作,书体、风格各美其美,集中展现了其作为二十世纪书坛杰出书家的艺术造诣和精神风貌,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下面分而述之。
胡小石(1888-1962),作为“金石学派”的中流砥柱,他较好地继承并发展了其师李瑞清(清道人)的书学思想,实际上也是清代碑学中兴以来碑派书法理念的发展,所以他由秦汉上追三代,博涉篆、隶、草、行、楷各体。篆书凡甲骨文、商周金文,隶书则碑版、简牍无不研习,草书兼工章草、今草,又于魏晋文书残纸用功,广为取法。楷书则肆力于南北朝碑版,其书路之广,取法之丰富,加上其长期在高等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毕生治学严谨,因此其笔下书法在厚重拙朴的金石气中透溢出浓浓的学养光辉,其线质硬朗生动而无霸悍之气。
值得关注的是展品中有一件书写《离骚》句子的隶书条幅,通篇章法有列无行,字形大小错落有致,从取法看,书家巧妙融合了汉碑与汉简的笔意,加上自然书写,墨色枯润相间,节奏变化生动活泼,从而使作品生发出丰富的美感。即使在今天看来,这样的隶书创作手法在同时代书家中也是独领风骚。
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1898-1989),毫无疑问,其代表性的书体是草书。这次展出的六件作品恰好均为草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后期,跨越了其草书探索变化、书法个性由发展、成熟到出神入化的几个重要阶段。
林散之学习书法,遍临古今名碑名帖,努力探索一条碑帖融合的道路。相比历代草书大家如怀素、黄庭坚、祝允明、董其昌、王铎等,林散之草书的胜人处在于其气韵生动,墨法淋漓。这得益于他早年深厚的绘画基础,他师从近代书画大家黄宾虹,富有时代表现力的墨法,加上其独擅的长锋羊毫笔法,使得林散之的草书元气淋漓,变幻莫测,终能独步书坛。
展品中有一件创作于1973年8月的《鲁迅赠画师一首》草书条幅,该作与《人民中国》日文版1973年第一期刊登的林散之草书条幅《毛泽东<清平乐·会昌>》风格、形制酷似,时间仅隔8个月。他正是因为这次刊登而为海内外书坛瞩目,声名大噪。
有意思的是这次展品中有一件创作于1963年秋天的《拙政园记游二首》,真实地记录了老人与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情缘。是年秋,林散之随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一行来到苏州创作采风,历时十天,参观了拙政园、沧浪亭、虎丘、寒山寺、灵岩山、天平山及太湖东山、西山等系列名胜,并与吴门蒋吟秋、范烟桥、周瘦鹃、程小青、余彤甫诸老友相聚甚欢。这次采风,林散之就留下《姑苏十日游》系列诗篇50余首,写生画稿、画作、书作无数。而收录在其《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增订本》中的另外几首诗(《寄曼叟》《题沙曼叟书法篆刻展览四章》)则见证了他与吴门书法篆刻名家沙曼翁之间不平常的交谊。
关注书法的苏州朋友一定记得去年四、五月间在苏州美术馆巡展的“回望‘兰亭论辩’——高二适与新中国江苏书学文脉研究展”,这个展览让我们对高二适(1903-1977)这位中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的铮铮铁汉形象及其风骨精神有了直观而深切的认识。其实,无论是为人为学,也无论是作诗习字,“真率无畏”贯穿其毕生,唯如此,面对舆论高压,他能始终坚持真理,敢说真话;面对逆境困难,他能始终坚守初心,抒发真情;同样,在书法探索的征途上,面对古人经典,他能始终怀抱敬畏之心和变革之勇气,梳理章草古今演变脉络,探寻草书发展新境。
因为他务求其深理,务得其法源,且不拘于宗法和师承,不恪守一家一派,故能得其环中,而又超乎象外,其书学理论成果《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和章草创作领域的实践探索均臻当代高峰,与知交好友林散之先生异趣而并峙。细心的观众或许会发现在章草领域有如此造诣的高二适,其实他的书法与苏州也有不解之缘。历代吴门书家中西晋的陆机、陆云,唐代的孙过庭,明代的宋克、祝允明等无不擅长章草,而宋克章草的多变与集大成正是滋养高二适草书的重要源泉。
“金陵书法四家”中的萧娴(1902-1997),因系碑派大家康南海的弟子,故其书法获益于碑派书法重、拙、大的审美理想,取法直追汉魏及以上金石碑版书法,尤其于“三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用功最深。不仅如此,她广泛游历名山巨川,平生瞩目自然,寓情景物,凡日月精华、山川奇气充溢毫端。
这次展览中一件创作于九十高龄的八尺楷书巨联“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可谓其代表名品,观其书,老笔纷披,铁骨铮铮,挥运之间,气魄摄人!很难想像,如此擘窠大字竟出于一位已臻耄耋的巾帼之手,淋漓酣畅,奇拔伟岸,风云雷电,神妙无穷。今人很幸运,得以通过保存下来的影像资料一睹这位女中豪杰奋笔疾书的生动场景,青松寒不落,威凤高其翔。真可谓“风樯阵马,气吞万里如虎”!
总起来看,“金陵书法四家”虽人生经历、师承取法、性情禀赋等各异,在书法创作上的成就风貌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书外求书的追求与实践,敬畏传统经典又大胆探索,突破前人蕃篱的独创精神又表现得何其相似。展品中,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三位都有自作诗篇,充分体现了他们广博深厚的学养。而胡小石、萧娴肆力于金石气的自然涵养,或飞动或雄浑;林散之、高二适独步于草书境界的积极开拓,或空灵,或奇谲,均在二十世纪书坛产生重大的影响。
“金陵书法四家”为书之道,发乎性情,通乎造化。品读其书法,就如同欣赏太湖之畔吴中光福司徒庙中的“清奇古怪”四株汉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何其幸哉,何其乐哉!
王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