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永华《菊之秋趣》观后
2024-12-22 14:3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胡剑明  
1
听新闻

  近日,去“金鑫园”看老友祝永华先生的《菊之秋趣》,仅百十幅,却小而精到,暗香浮动。菊花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菊花,因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引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人孟浩然有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元稹也有诗曰:“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宁静的含义。

  永华上世纪七十年代,随花鸟画名家赵良翰先生学画,迄今整整五十年,其间画过多少秋菊,已无法数计。当年,赵良翰先生对这位青年学子倍加赏识,当然也不止于写菊。先师要求他向传统学习,包括要多读古代诗词。“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可见诗与画的关系之密切。赵老总是要求学生在艺术上,追求格调的高雅和品味的超逸。

  在先师的指导下,永华最初学画时,就在工笔、写意、大写意的研习中,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宋元呆巧严谨,明清阔笔奔放的张弛里,得到了纵横挥写、不拘一格的创作个性。五十年来,永华遵循恩师教诲,孜孜以求,努力习画,屡有佳作呈于画展,出过书出过画集,行世却十分低调。

  永华少言寡语,却富于韧劲,他不事张扬而喜欢闷画,他在默默无声中探索,又充满激情,他坚持在异想天开的,喜新厌旧中拓荒,追寻一份自然,却不懈于意匠,情藴含蓄,又不失棱角。笔墨挥洒、纵横交错,得气势不凡。他的许多画,侧重于抒情、写逸,往往画成近于一首迷朦的小诗,趣味盎然;而大笔之作,又是浓墨重彩,如泥扑厚,尽显天真率性,自然天成。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一个画家选择并保有自由的状态,是难能可贵的。

  江苏省国画院著名画家杨耀宁先生在《祝永华画集》序中写道:传统艺术的引力,已无法束缚和制约个性艺术的激情和膨胀。一切可以表现的形式和方法异彩纷呈,多元的氛围为营造自己的空间,和表现创造性的个性倾向,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当代中国绘画,已逐渐由各种思潮的纷繁复杂,中西交融的混乱局面,走向明晰,走向成熟与理智。以传统功力,融汇现代手法,于传统意藴中,见现代语言形式;以各种艺术思潮与观念相交糅合,于传统文化中见现代人文精神,标新立异,寻找自我,建立起现代的属于自己的新图式、新意象、新格局,是当今艺术家的共识。也是祝永华近四十年的不懈追求。

  杨先生评道:饱看了无数繁复的传统绘画,却见祝永华的作品以清风拂面,凉爽沁肺。其超越自然的描述和画意的追求,精于语言形式与精神取向的相依相融,血肉混缠,又难解难分,花鸟草虫已为符号,融入在他的所编织的静谧又神奇的景境之中。心境清澈凉爽,追求绝对和简单,把多余的因素删除得如此干净,繁枝缛叶,被净化在虚无与空灵的境际,宁静得让人有隔世之感。

  “心中有诗,笔底书画”,这里说的“诗”,不仅仅是对传统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技法与精神融化到现代审美意念之中,他用传统这碗鸡汤,来滋补,超越平凡的体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别人的,具有个性和独特审美意味的现代花鸟画。

  花鸟画虽小,却拥抱季节,花开花谢,又与万种情思相连。花鸟画创作,讲传统、写自然,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反映。从生活直入,有情感意念的丰厚,才能创造出艺术的鲜活。笔墨写大千,一花一世界,她是画家激情、理想和创造的生命长卷。有不断探求的欲望,自我激励与开拓,才有艺坛的七彩纷呈。

  永华已入古稀之年,至今仍在追求之路上前行,祝他初心不老,长帆顺风!

  【画家简介】

  祝永华,1953年生于南京,70年代初随赵良翰先生学习中国画,现为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奖。曾由南京书画院、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南京美术馆联合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画集三种。

标签:花鸟画;菊花;画家
责编: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