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小雪的下午,同编辑江雯、诗人刘晓去看《山水清音——温爱兰画展》,这是一个几乎与画者画室相连的园地,展出的多为“山水小品系列”,也有四尺大画。
温爱兰女士笔下的山水作品,是传统中国画的路子,简约旷达,或繁茂厚重,均显古意盎然。在写意与写实之间,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景,展现岀一位中年女性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代精神的表达。其笔墨脱俗灵动,在用色上显出浓淡相宜,不惊不艳之雅气;以女性之感受,在心平气和中,把笔墨的细腻,丹青的明朗,玩味在独到的构图中。
温爱兰自幼钟情于书画,少时,跟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学过书法,后又在南京大学范毓周教授门下,研习国学及水墨画技艺,还在清华美院进修过。对国画山水有过积极探索,先后加入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江苏省山水画研究会、江苏省美学学会、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南京市鼓楼区美术家协会、江宁区美术家协会。
《山水清音》展示的30多件画作,构思巧妙,抒情达意,令人仰视。画面上,精心描绘的明山秀水、烟江松林、幽谷清泉,令人感到闲适随意,又赏心悦目。著名诗家刘晓先生即兴赋诗:“山水诗情大成,花风翠鸟垂青。兰香淑气环绕,意境悠悠纵横。”“山水出云岫,花风醉鸟飞。兰香潜笔意,清韵踏春归。”
细观温爱兰的“小品系列”作品,均可以小见大,颇多别趣。他用的材料,比如说色纸、金笺等,其落墨设色都有很好的把握。明代书画家祝允明,曾把在扇面上作画,比做“美女在瓦砾上跳舞”,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延伸感。特别是山水小品画,往往了了几笔,咫尺千里。画家在构图布局时须成竹在胸。
编辑江雯说,看温爱兰的画,不仅看到古趣,还有诗情。诚然!
青山高远,劲松俯仰,云水之间,小桥也宽,踽踽高士,宠辱尽忘;看她的画,如立晚窗斜阳下,看山色风景,听诗人闲话……从中可读出,她对传统山水的钟爱。我认为,温爱兰是以散文的笔墨入画,其山水具有文人画风格,适合细细品读欣赏。她坚持从传统中体悟,努力从生活中探源,其作品细腻而不失大气,清新淡雅而富有韵味。植根传统,清新秀拔,又具时代气息。寄寓着她个人的文化趣味。它开合自如,开之则动,清风徐来,合之则藏,进退逍遥。这些山水小品,有东坡站在赤壁之上,豪情万丈的怀古,也是晴雯娇嗔佯怒,撕掉的小女儿情怀。一画一题的诗句,择之串并,就是古意的现代诗——
山水清音,渔艇远棹,黄山晚秋,雨霁微波,卧云听涛,松下悟禅……
傲然乎天地,快意兮山林。留得悠然山水中,轻舟崖下酹江行。
青山绿水,莫不过拈笔闲涂,空山鸟语——
闲看绿水行舟,静听松声吟秋;平生最是痴绝,莫若画里寻幽。
山峦、云朵、林木、烟波、僧行、苍山月寂……那些有风有雨,有阳光的日子,行走在画面上,墨分五色交织着,山光松影斑驳,透着初冬的清冽与深邃。时光悄然走来又离去,虽然岁月无痕,而看眼前的山水风光,总有一个刹那,触及到看画人柔软的内心,唤醒一份喜悦与感动。
在她表现最多的简约山水中,水墨写意,浓山淡云,传统神韵与现代意味,都被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她有一种对惮意的领悟,有一份慈慧的精神世界。我想到,绘画之情一定是缘于一种爱,对自然的爱,对生灵的爱。较画而言,爱是一个古老的事物,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时光的写手”,胸中丘壑,爱行笔端,又对爱做出新的描述。到了温爱兰的笔下,她对爱的理解,显得更为灵动与斑斓,生成为属于时代爱的观念。
温爱兰原是一位行政工作者,却挚爱艺术,她诚与丹青结缘,每日临池,画过百花之香,绘过百鸟之鸣,现在又驰骋于雄山丽水之间,写四季秀色,一路风光……二十多个春秋,风雨过往,山无数,回首蓦然,几多来时路……她说,深感其墨韵诗意,山水乾坤,花鸟生灵之趣。初时笔墨稚拙,仅得形似。今略悟意境之要,笔断而意至、墨枯则韵深。此后创作,必以文化传承为念,养慈心浩气,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她把学习诗词书画,视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几十年如一日,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孜孜以求,她笔墨之间不仅流淌着对艺术的爱,更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悟。
诗曰:笔墨流韵诗成,云霁山水乾坤。悟得意境之要,禅语清音幽深。近年来,温爱兰所绘之山水,寄情其中。集诗书画于一幅的小品、斗方、立轴、壁画,小如扇面,大比幕墙,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作品,有的已经被友人挂于厅堂,有的已经被名家收藏。
看好一山云,兰香潜笔意,窗外万象里,小雪韵依依。来此观展,时在初冬。我透过镜框,那一幅幅清丽山水,如一道道光影,宛若整齐排列的音符,在展厅中韵流着无声的旋律,让人感到暖意。阳光展厅,仿佛时间在此静止,让我沉醉在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中。
温爱兰的故乡在甘肃天水,那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之光,照耀山川绣地……或也投射于温爱兰的画端,她引领我们越过季节的界线,走进静穆、幽邃、清逸、纯净的文化艺术世界。如此传承之脉,韵流金陵。
(2024.11.25写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