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丛书发布暨中国近现代史料综合研讨空中沙龙举办
2024-11-19 20:1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黄旻婧 王玉风  
1
听新闻

  11月17日,由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共同主办,江苏省太平天国史学会与江苏省中国近代史学会共同协办的“《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丛书发布暨中国近现代史料综合研讨空中沙龙”成功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江南大学、山西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史料学会等院校与学会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二十余位高校硕博士旁听。

  会议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主编李玉主持。会议开始由李玉教授介绍会议主题,并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特别感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对本书从编纂到出版的重要贡献,俾利学界进一步研究长江。随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新中国史研究院院长张生教授致贺辞,张生院长首先对李玉教授在学术事业上取得的杰出成就进行赞誉,肯定了李玉教授在中国近代史领域所作出的全面的系统的贡献,对李玉老师新书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张生院长认为《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对整个长江流域环境史、人类活动史、人类生活史、政治史、经济史进行全方位关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史料选辑。最后张院长对与李玉教授在新中国史研究尤其是工业史方面的合作进行展望,并期待双方在学术事业上进行更多合作。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长江近代史研究的意义、理路与方法”“中国近代史料整理出版成就及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料呈现方式与开发途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近现代史料文献出版方面的成绩”等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李强主任对国家图书馆、国图社在近代史资料整理出版方面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他指出《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与国图社可谓“不谋而合”。国图社此前曾出版《明清时期黄河文献丛编》,在此期间一直考虑长江方面的文献,恰逢李玉教授亦有此想法,经内部会议讨论与规划,双方展开合作。李强主任重点介绍了国家图书馆“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在书目普查、文献征集、整理出版与数字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国图社承担了该计划整理出版项目177项,占已完成项目的绝大部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余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1项,与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各种类型的收藏机构广泛合作,总计出版民国专题史料485部,规模居全国之首。《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被列入“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整理出版项目,对今后学者研究长江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最后,李强主任对国图社在史料扩展方面的工作进行展望,期盼各位专家对国图社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

  《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主编李玉教授对丛书的学术价值进行了详细讲解。李玉教授围绕以下三大版块展开发言。首先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长江角色”。李玉教授认为长江作为历史中的关键区域,存在“从后台到前台”“从前台到舞台”的渐进转移趋势。长江不仅仅是地理区域,更是政治、经济的象征,李玉教授梳理了近代以来发生在长江流域的重大事件,从五口通商到百万雄师过大江,随着社会发展态势与主要矛盾转移,在中外交涉中长江一直处在前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亦在长江发端,长江流域活跃着近代中国的实业家群体,如中外商战中的轮船航运、抗战期间的工业内迁等,近代重要历史事件多出现于长江舞台。其次是长江近代史研究视角。李玉教授主要从“水运、商运与国运”的视角出发,探讨发生在长江流域中国近代重要政治事件。李玉教授对近代长江的交通价值、商业价值与国防意义予以关注,如英军从广州溯江而上,于南京签订条约、抗战期间长江内迁、解放战争渡江战役等。长江不仅仅连通水运、商运,更与近代中国国运主权息息相关,可以说,一部长江史,半部近代史。最后,李玉教授介绍了《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的价值。李玉教授一方面从资料性出发,指出资料选辑选材广泛,数据翔实,包含文本资料、图像资料、数据资料、调查资料、会议等其他资料。另一方面是利用性,李玉教授认为选辑有利于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航运等方面认识长江,进一步促进长江研究从意象到具象、从功能到结构、从利用到治理、从本土到国际、从研究到资政的转变,深化长江近代史研究。

  中国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周雷鸣教授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发言,扩展了长江研究思路与方法,挖掘了很多未被关注的长江面向。其一,周教授提出长江近代研究史研究理路建议。周教授认为从五十册史料的整体内容来看,除第一册长江全貌介绍外,第二册到第三十七册的水利治理、管理机构、期刊杂志等可以划入到水利史研究中。同时,周教授指出已有长江研究大都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他认为从科技史视角进行观察,仍有很多可待研究者深入挖掘之处,如水利机构史、水工史、水利人物、水利通讯、水利杂志等。第三十七册到第四十七册的航运与经济部分,周教授认为已有研究更多从贸易史、航运经济史角度研究,周教授则对长江流域的交通变迁,如航运载体变迁,从人力到机器动力的转变、运输工具的制造与性能等予以关注,提倡内外结合进行研究。第四十七到第五十册的研究报告,包括矿产调查、地理调查、动植物资源调查、风暴等气象学研究,涉及了民国时期主要学术科研机构,包括中研院、北平研究院、地质调查所、水工所等,周教授从科技史角度出发,对长江流域气象史和生物调查研究所方面展开了详细解读。其二,周教授举例中央研究院有关长江流域学术研究成果。周教授提出除本丛书五十册以外也有其他可以补充的地方,供李玉教授参考,就民国时期中研院在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补充。其三,周教授进一步围绕国图出版社2008年推出的《国家图书馆藏国立中央研究院史料丛刊》,分享了自己关于史料整理的想法。周教授认为这一专题的史料还有许多内容有待整理刊布,包括各个研究所的概况、会议记录、月度工作报告、职员名录等。周教授谈及他目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内容为中央研究院档案所藏未刊学者群体往来函札收集、整理和研究,认为在相关信函整理等方面尚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期待与各方进行合作。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叶扬兵研究员首先对李玉老师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的《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丛书顺利出版表示祝贺,同时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李玉教授为《近代大运河史料丛编》成书与推广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同时,叶所长分别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李玉教授提出建议:对近代期刊与图书中的长江报道、评论及专题研究成果,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以期推出该丛书的续编,甚至三编。同时,叶所长还就如何更好地利用《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丛书进行学术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指出可以抓住长江近代转型的特点,从政治史、经济史、航运史、水利史、生态环境史、社会史等多角度入手,对长江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重要的研究议题和可关注点。最后,叶所长认为《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丛书的出版非常有利于促进长江文化研究,为长江国家保护工程和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文献资源。

  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大禹教授进行发言。首先,刘教授认为《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丛书很好地把握了研究热点,突出了议题重点,攻克了史料难点。同时,刘教授还就中国近现代史料的呈现方式与开发途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刘教授指出,本书在长江与长江文化、近代中国经济史等学术研究范式与视角,在文本、数据与图像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面均有重要贡献,后续在关于江南文化研究、长江与运河文化研究、中国民族工商业研究中将会被大量运用。刘教授还对未来的近代长江研究提出了展望,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随后的自由发言环节中,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晓锴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亮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文俊教授与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恒俊副教授分别就《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的学术价值、长江近代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未来长江近代史料整理与开发途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魏晓锴教授指出,中国近代企业,尤其是航业、商业、工业的发生、发展与兴衰,都与长江有紧密的关联,可以说中国近代经济史也是一部长江史,《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丛书的出版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更多丰富资料有待进一步挖掘。同时,魏教授提出,可以将长江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更密切地关联起来,并且未来可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江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将长江研究从区域级扩展至国家层面,进一步扩大长江史研究的国际化程度。刘亮副教授从近代长江重大的洪涝灾害对中国的影响这一视角展开分析,指出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其深度与广度非常惊人,在此类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人类的社会组织、规范秩序、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多方面都会遭受剧烈冲击,并发生诸多变化。近代长江流域的重大灾害与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节点发生了复杂的交织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长江近代史研究中,需要充分认识自然灾害的能动作用,强化对于环境史研究范式的运用,重新阐述自然之力及其作用。以近代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长江重大自然灾害为突破点,关注其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对于更深刻认识和考察近代中国重大历史问题,全面审视灾害对历史走势的影响,探求历史变化背后的复杂性,从而深化灾害史与长江史研究都有一定益处。

  张文俊教授强调了《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张教授指出,一方面,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就是半部长江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长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地理空间、物资生产、资源运输、社会交往和城市群形成中起了中心聚焦的作用。另一方面,长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多个文明交汇的核心地带。近代以来,受工业文明影响,长江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成为中外力量博弈的焦点,而且长江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深远。长江不论是在航运业、经济成长、城市发展、对外关系,还是社会进步、文化革新等层面,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长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符号,也成为世界经济体的一个核心。所以,长江研究不能仅限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挖掘,也应该挖掘其文化内涵。虽然在民国时期,甚至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区域或机构整理并出版了一些相关的长江资料,但还不够丰富、系统,对长江的历史性和空间性呈现不足,而且从对长江的研究来看,一些研究已经涉及航运业、经济史、文化史、地理、生态等领域,看起来似乎较为全面,不过细究起来在收集和整理丰富资料基础上还有深耕的广阔空间。因此,张教授认为《长江近代资料选辑》这一工作将会在学界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镇江扬中人的李恒俊副教授则结合个人经历展开分享,他提出扬中作为长江重要的江心洲,在新四军的北上与南下途中是非常重要的“跳板”,可以从新四军在长江沿岸活动地点切入,展开更多研究,俾能更好将红色文化、党史研究和近代长江联系起来,进行系统考察。

  最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姜良芹教授发表了致辞。姜良芹教授首先对李玉教授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强强合作”的《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丛书的顺利出版表示祝贺,并对本次沙龙所有与会嘉宾表示衷心感谢。《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丛书蕴含了李玉教授多年的学术研究心得,体现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学科重视史料的传统学风。同时,姜良芹教授指出,从古至今,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长江近代史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期待未来学界不断深耕细耘。

  随着姜良芹教授的致辞结束,本次空中沙龙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长江近代历史资料选辑》丛书的一次全面展示和推广,更是对长江历史研究的一次有力推动。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让我们对未来继续开展长江研究有了新的期待。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黄旻婧 王玉风)

标签:长江;教授;历史资料
责编:张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