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山塘街:吴文化窗口越擦越靓
《新华日报》见证了“姑苏第一街”的历史变迁
2023-09-13 20:0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梓扬  
1
听新闻

山塘街:吴文化窗口越擦越靓

《新华日报》见证了“姑苏第一街”的历史变迁

  “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这首古老的吴歌传唱数百年,凸显出山塘街在苏州举足轻重的地位。山塘街享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等称号,系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新华日报》记述了山塘街的历史变迁,让我们一起在历史报道中体味它的繁华与宁静。

  旧时白公堤,今日山塘街

  山塘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所修筑,有“姑苏第一街”之称,这里街市临水,民舍古老,酒楼茶肆,鳞次栉比。

  先有山塘河,再有山塘街。相传,唐代初年,苏州山塘街以西一带是一片湖沼。宝历六年,白居易任苏州太守后,因当时名胜虎丘与古城交通不便,且河道不畅易致水灾,组织百姓开凿水道,由阊门城河直达虎丘山麓,并与运河贯通,这便形成了“山塘河”。其淤泥堆积于河边就成“白公堤”,天长日久,堤演变成街,即为“山塘街”。

  白居易还在堤岸两旁种植“桃李莲荷数千枝”,既便利了农田水利与商贾交通,又把这一带环境点缀得非常美丽。“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偏,桃李种仍新。好住河堤上,长留一道春。”便是他对七里山塘水乡风光的真实写照。

  漫步山塘街,举目远眺,虎丘古塔和参天古树映入眼帘。1992年5月18日《新华日报》4版刊登的散文《古风犹存山塘街》这样描述:假如小憩茶馆,品茗茉莉花茶,观赏水上风光,更是令人陶醉:河上轻舟荡漾,竹篙点破碧波;村姑在河埠头浣纱,银铃般的笑声不时传入耳畔;顽童或钓鱼摸虾,或拾起小石块“削水片”……此情此景,宛如一幅迷人的水乡图画。

  “有人把今天的山塘称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天堂里的街市’。”2010年4月15日《新华日报》B07版《在历史长河中守护城市文脉》如此总结。漫游山塘街,还可品尝姑苏的风味小吃。沿街设摊的油汆豆腐干、鸡血线粉汤、三鲜馄饨、梅花糕、海棠糕以及赤豆糖粥,不仅鲜美可口,价廉物美,而且饱含着江南乡情。山塘街还保存着许多文物古迹。其中祠堂、古寺尤多。增影园、白公堤石幢、报恩寺、五人墓等最为著称。《五人墓碑记》为张溥所书,流传至今,为世人所景仰。

   古街修复,各界支持参与

  历史上山塘街就是苏州的标志性街道之一,画家徐扬完成于清乾隆年间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山塘街的气势恢宏与繁华。据史料记载,道光年间山塘一带的行宫、寺院、祠宇、园林等名胜多达500多处,一度成为苏州历史上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康熙、乾隆几次游览虎丘,必经山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明代民歌《大九连环》这样描绘山塘。到了近代,由于战火摧残等原因,一些人文景观遭到破坏。1928年,虎丘马路开通,人们改道而行,山塘逐渐清冷下来,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2002年6月19日《新华日报》A03版《苏州山塘街修复工程启动》提到,2001年国务院关于苏州市城市规划的批复,明确规定山塘街包括山塘河和山塘街两侧地区为保护范围,当年12月,苏州市委、市政府专门请知名专家周干峙、阮仪三、王健平以及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对山塘保护区的保护性修复进行指导。修复规划还广泛听取市民意见。

  山塘街上的许宅原为清代名医许鹤丹故居,后作为山塘房管所。2000年,一场大火把这座古宅烧成一片废墟。2003年2月,《新华日报》一篇报道记载,苏州一民营企业家贷款千万修缮许宅。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此次修缮,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以及苏昆剧团的专家们都曾为许宅修复积极做好参谋。山塘房管所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抢救下来的古建筑构件,帮助回忆建筑结构的具体细节。中国古建筑专家、时任国家文物学会会长的罗哲文先生还特意为许宅题字“山塘雕花楼”。

  同年3月4日《新华日报》B03版《苏州有条“明清街”》中提及,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山塘,当时苏州市专门成立了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试验段工程小组,展开了对山塘的保护性修复试验段工程。2004年6月23日B01版《“姑苏第一老街”山塘初现风姿》报道,山塘街保护性修复首期试验段工程经过2年努力已基本完成。当月试验段48家商铺招商工作已完成,三分之二商铺已经试运行。

2005年7月15日《新华日报》

  迷人山塘,再现姑苏繁华

  2004年,山塘街保护性修复工程基本完成。修复改造后的山塘街,人气持续攀升,精致、各有特色的茶馆、酒吧等带给游客更多的古典氛围和别致韵味。

  次年5月3日《新华日报》A02版提到:“‘五一’黄金周头两天尽管天气变化无常,但八方游客的兴致依然很高。”同年9月14日的一篇报道记述,从山塘桥至新民桥,石拱桥、石板街、古会馆、店铺等都已修复,并引进了苏作红木雕刻、玉雕、刺绣、缂丝、苏扇、石壶等前店后作坊式的商铺,展示苏州传统工艺精品,古戏台上还常有传统戏曲演出。

  “那天不经意间,我走进了山塘街。我原本是想去看热闹的石路的,但公交车把我带到了山塘边。”2006年11月4日《新华日报》B03版,刊发了一篇苏州市民的散文《无冕山塘》,“老街上飘动的气息却仍时时感动着我……而更多的百姓则在那里可以尽情享受苏州精细温存的生活,听听曲子,看看演戏,采购采购东西,一条街走下来,便似乎人生什么都不缺了。”据《新华日报》2007年1月的报道,当时每天前来山塘历史街区游玩的中外游客达数万人次,而火热的山塘水上游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采访中,一位来自台湾的女游客说:“我已经第三次来山塘街了,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了我。”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它们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它们既体现出历史文化价值,也构成了今天的现实生活。

  “历史街巷一拆了之,是败家子的选择;而把老街巷奉若神明,毫发不动,同样不可取。”2010年5月7日《新华日报》A06版刊载的《老街深巷,城市发展的丰厚底蕴》中这样写道,“苏州山塘街在开发旅游业时,注重用文化内涵提升影响力。这里一年到头都要举办特色文化节庆活动,从年初的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十五闹元宵,到农历三月的山塘百花节、农历四月的轧神仙活动,以及平时的古戏台传统曲艺表演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参与,成为‘吴文化的窗口’。”

  大运河苏州段文化遗产丰富,2022年9月26日《新华日报》4版全景呈现第四届大运河博览会绘就的文旅新画卷。在沉浸式夜游项目“寻梦山塘街”中,游人至虎丘正山门码头乘坐游船,沿着山塘河一路向东,观赏山塘古街风貌,饱览“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迷人夜景,感受市井烟火和人间繁华。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标签:山塘;吴文化;苏州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