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王家渡
□ 徐少有
穿越历史的长河隧道,千百年来流韵不绝的滁河水,伴随着岁月,流向远方。
据《六合县志》记载,王家渡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清雍正三年。走进王家渡,村口摆渡人和木制渡船的造型景观小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放眼望去,便是一户户掩映在绿荫之中的白墙黛瓦之家,“滁河湾”三个大字高悬在古色古香的镂空木柱之上。社区广场上,有五颜六色的健康步行道,还有翰墨丹青的花雕立面装饰墙环绕四周。道路两旁绿植茂盛,复古味的铜牌匾镶嵌假山间,与这里的自然田园风光和乡土风情交相辉映。这,就是我的家乡——渡桥王家渡。
信步“寻风漫渡”,如凌波微步。乘上“明月”号、“和美”号或“格冠”号渡船,一边欣赏滁河的秀美风光,一边聆听古渡的悠远传说。尤其是那静默的古渡口,承载着渡桥人的淳朴、坚毅与梦想,成为人们闲暇时放松身心的宁静港湾。
沿石阶而下,脚下斑驳的石板仿佛在低声诉说王家渡的历史沧桑。河南岸休闲广场上,“烟柳古渡”的牌坊巍然屹立,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向人们讲述着昔日那段充满人文底蕴与感恩之情的故事。
站在气势恢宏的观景阁上,凭栏远眺:远村含黛,两岸涌翠,滁河湾风光如带,滁河水绿如翡翠。环河长廊上,游人步履轻盈如踏浪。正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节,近处的莲叶浮在水面,碧绿清凉,粉嫩的荷花嫣然绽放。古朴的石桌石凳,静静地守候在廊边,游人可一边休憩一边赏景,舒适而惬意。精致的木亭错落有致,宛如画卷的一部分。一条蜿蜒曲折的“S”形古道水系自北向南缓缓流淌,小桥亭台人家点缀其中,微波荡漾间,留下了生命的印迹,记录着人们的如花笑靥。秋日的祥云彩霞映照在河水中,热情洋溢,仿佛专为迎接游人而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静谧的幽巷,蜿蜒的曲径,高耸的亭阁,浪漫的花海,舒展的草坪,飘溢的果香……徜徉于王家渡的桃花果园,环顾四周,满目绿意,这里已成为市民游客纷至沓来的打卡地。
来自周边都市圈及江南江北一带的人们,携家带口,漫步其间,尽享王家渡这一刻的乡韵与欢乐。有人挎着妻子的臂弯,有人牵着孩子的小手,还有人搀扶着年迈的父母……一幕幕天伦之乐的温馨画面在这里上演。
王家渡素有“金陵葡萄小镇”的美誉,每一串“小葡萄”,都寄托着人们对初心“大梦想”的追寻。
一画一风景,一墙一世界。葡萄、蔷薇、绿树……满眼的田园乡村元素,加上色彩鲜明的构图,让原本平淡的灰白墙面瞬间变得多姿多彩,打造出“人在画中走”的沉浸式体验。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在一个没有城市喧嚣、没有心灵羁绊的古渡,聆听清脆悦耳的蛙鸣,品味沁人心脾的果香,感受千亩沃野散发的清新动人的气息……当乡村成为现代人魂牵梦萦的故乡之时,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情感被激活了,王家渡的沧海桑田被生动摹写,一幅“诗和远方”的《古渡上河图》被精细勾勒,一部乡愁与梦境的交响曲被华丽奏响,俘获了心灵,惊艳了时光,神遇了原乡……
人生皆是风景,心安便是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