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应宁波天一阁邀请,我前去作了一场《衣冠南渡与江南读书人》的演讲,谈中国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对江南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南宋之后,江南一度超越中原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无论是南渡的衣冠还是土著的士子,在过往的一千年中,这片土地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乃至科学家,可谓代有翘楚,文脉连绵。放在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来看言恭达,可能更有意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与杭州虽分属江苏与浙江,然襟江带湖,实乃天下第一等的鱼米之乡。天堂之谓,既指老百姓的锦衣玉食,腹有诗书;更指读书人锦心绣口,雅润乡邑。言恭达先生是苏州常熟人,古乡贤言子之后,言恭达承祖宗之儒风,沐家乡之文气,两相激荡,磨砺出他的文人风范。
言恭达先生以书法名世,各种书体皆有师承,皆见功夫。然草书尤为世人称道。金蛇狂舞,老龙跳波。意兴遄飞之时,让人怀想鸡犬霜桥之处。书法、篆刻之外,先生还工诗词,攻绘画,融哲思于线条,涵道心于词章。无论是书法还是诗作,皆可见传统古风之浸润,亦可见时代精神之投影。
湖南湘潭大学著名诗书画美评家蒋力余先生,在完成《沈鹏诗书研究》后,又将他探求艺术真谛的眼光投向了言恭达,历时十余年之久,完成了《言恭达书艺研究》这本专著。
我与言恭达先生素有交往,与蒋力余先生却未曾谋面,承恭达先生推荐,我与力余先生开始了“神交”,先读了他的大著《沈鹏诗书研究》,接着又读了这部即将付梓的《言恭达书艺研究》,深为力余先生神定气闲的治学精神所感动。当下之世,聪明人多,笃定者却不多,力余先生就是一个笃定的人,穷十年之力,研究一位当代的艺术家,这种治学的态度一是要有眼力,二是要有定力,力余先生两样都不缺,故才有这本研究文集的问世。
蒋力余先生认为:“言恭达的草书是当代艺坛的一道壮丽风景,他的书境能体现诗意哲思之高度,以篆籀古法入草,遗形取神,借古开新,一波三折,一意数包,绕过明清,直追唐宋,艺境进入这一高度,不仅在当代书坛上,放在整个书法史来看也是极为罕见的。”诚哉斯言,言恭达的创作确有引领风骚之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艺术家与美评家是难得的知音,蒋力余的美评深入传统,别具匠心,言中肯綮。相信有识之士读后,也一定会击节称是。
在这本书中,蒋力余以五十余篇专论对言恭达作全方位的审视,对他的书法、篆刻、诗词、绘画进行综合研究。评者认为,真正的书法大家首先应该是诗人,书法以文质兼美的诗文为内容,以线条、结体、墨彩等物化形式为载体传承文化、抒发情感、表达思想,重在写意,重在言情。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孙过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情感的丰富性形成风格的多样性,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抒情的自由。言恭达本色是诗人,他的诗集《抱云堂吟草》已出版,其特点是情感浓郁,寄意幽微,充满时代感与灵动之气,他的书法以清劲的线条、飞动的体势、淋漓的墨彩追蹑空灵跃动之感,形成瑰奇、幽邃的艺术意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美的艺术须有美的语言来解读。蒋力余的语言平实而清雅。魏晋以来,华夏艺术的内核是儒释道哲学涵养出的诗意。尽管各类艺术的物化形式不同,其意境却是相通的。艺术创作是化情思为景物,艺术审美是化景物为情思,二者打通极为艰难,力余先生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
书法是国粹中的国粹,是表达民族精神的古老艺术,以形而下之技表达形而上之道,既简且繁。言恭达以巨大的热情与才情创造了语言博洽、风格高雅的艺术,体现出鲜明的个性与强烈的时代感,而蒋力余的研究能阐幽发微,诗意盎然。一章一章读下来,感到作者用情尤专,用力弥深。
文章写到这里,忽收一朋友微信“晚寒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才记起今日立冬,北部中国许多地方已降下纷纷扬扬的大雪,而江南也是寒雨连陌。很想此时与言恭达、蒋力余先生冲寒小酌,畅饮几杯。只可惜我们一在南京,一在湘潭,一在武汉。共了风雨却不能共一间雅室。也罢,我还是自个儿去煮一壶花雕吧。
熊召政,男,汉族,湖北省英山县人,1953年12月诞生于大别山区的一座温泉小镇,作家、诗人、学者。现任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历史札记、诗集四十余部。其中政治抒情诗获1979—1980年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新诗奖;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2002年问世后,被誉为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的里程碑。近年来,其作品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历时十二年精心创作的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大金王朝》已完成第一卷《北方的王者》及第二卷《擒龙的骑士》,第三卷《帝国的坍塌》已于2018年完成。其演讲录已结集出版《历史的乡愁》《文人的情怀》及《汉语的世界》三册。
2021年11月7日(立冬)于闲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