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琪|情致依依岁月长——蒯天印象
2023-10-27 16:3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魏琪  
1
听新闻

  蒯天是我很年轻时结识的朋友。那时,文学犹如骀荡的春风,吹遍青山绿水,也滋润我逸兴遄飞的心灵。从小就酷爱文学的我,竟亦拿起稚嫩的笔,写下一些文字,尝试着向一些报刊投稿。承蒙那年月惜才如命的老一辈作家、编辑家的垂爱之意,我的一些作品竟出乎意料地登上“大雅之堂”,国内颇有影响的《星星》诗刊与儿童文学期刊《新少年》等,连续在醒目位置发表了我的小说、诗歌作品,在那时的港城引发了不大不小的影响。记得当时率先向我祝贺的,蒯天便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位。

  记得那是一个秋果欲裂、落英缤纷的下午,蒯天来到我当时安身立命的一个区的宣传部门,自我介绍后热情真挚地祝贺我的文学作品率先走出连云港,开始在广袤地祖国大地上飞翔。第一次印象是,他个头虽不高但很健朗,一双大眼睛神采四射,乌黑的头发有些自然卷曲,加上穿着整洁的衣服,给人一种聪慧、大方、善于交际的印象。他讲话语速较快,用辞简洁而准确,常常能看穿事物本质,一语中的。他分析港城文学现状,认为本地作家不能满足于短浅视野,应当创作出一些精品力作,在国内各大报刊频频出击,形成有一定态势的创作群体。他的观点极中我的下怀,然我亦有些疑虑的问他,怎样才能引起国内文学界乃至大报刊的关注呢?

  是的,这是当时初涉文坛的文学青年们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地处海滨一隅的港城作者,在茫茫大海般的投稿群中,若想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必须得到文艺界知名人士及大报大刊编辑的关注,才能将优秀作品集束式地发表出去。

  蒯天似乎胸有成竹。他自信地向我介绍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著名作家和大报大刊的众多知名编辑,表示将邀请他们陆续到本地来,辅导本土作家写作。推荐给名报名刊,力争带出一批有实力、有冲击力的港城作家来!

  蒯天的宏大构想让我心潮涌动、激荡不已。不久,他真的带来了时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高占祥、时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等一些文艺界资深领导兼作家对港城作者的殷切希望与悉心指导。这是来自国家层面的文学雨露与滋养,对本地文学青年不啻是号角与劲风。激起了用如花妙笔书写新时期碧草芳菲的信心与勇气!

  他又把影响颇大的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史中兴、《文汇月刊》编辑周嘉俊,《文汇报》副刊编辑朱大路、《萌芽》编辑王小鹰、北京《文艺报》副总编吴泰昌《上海文学》副主编李子云等一批大报刊编辑请来连云港,请他们开文学讲座,个别辅导作者修改稿件。于是乎,本地作者纷纷见诸于名报名刊,一时间“这般风景独好”!而蒯天的穿针引线功不可没!

  记得有一次,蒯天请来《中国文化报》副刊编辑,知名女作家林白,请她专门给本地作家辅导小说创作。她以自己的成名作《子弹穿过苹果》为例,娓娓道来小说角度的选择、故事的艺术叙述、最后高潮的营造等,让包括我在内的爱好者得益匪浅。记得我当时亦构思了一篇小说,林白听完我的讲述后,认真的鼓励我,构思得很精巧,你很有写作的才能。面对大作家的鼓励,我真的有点受宠若惊!

  蒯天自己在创作上亦颇有才能,他是文字的多面手,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样样涉及,且都有不俗的成果,出版过多种作品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集文学艺术之大成,倾情创作了大型舞蹈剧《云港云》,试图生动反映百年大港的沧桑巨变。他热情地邀我为每个篇章撰写幕间串词。剧本完成后,在省里汇演时获大奖,并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还在国家舞蹈大赛斩金折桂,风光无限。至今仍是市歌舞剧院的保留节目。

  蒯天与人相处重情重义,是个热心肠的人。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第一本诗集《涌动的诗情》即将出版,蒯天专门邀约时任江苏省文化厅厅长、著名诗人王鸿为我写序。序文精辟、中肯地分析了我的诗作之得失,诚恳地为我指明前行的方向,使我受益良多,亦为诗集大为增色。序文后来经蒯天推荐在北京《文艺报》发表。

  还记得那时一个溽热难耐的夏天,我率队赴北戴河参加一个培训。家里的冰箱突然坏了,妻子无奈,找了蒯天。于是他找了文宝、景标几位朋友一起,用平板车拖去修理部,修毕又负责送回。这件事让我好生感动,至今难忘。大千世界里的人最渴盼的该是“雪中送炭”,哪怕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真的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呵!

  蒯天依然在清澈的生活河流中拍打着浪花,我们的友情亦在闪烁的水光中延续着……

  (魏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共连云港市宣传部副部长,连云港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出版文学作品集六部。)

标签:作家;小说;报刊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