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卫平:画那北方之北的地方
——《极地科考.雪龙号驶进北冰洋》创作散记
2023-10-24 15:3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时卫平  
1
听新闻

  自2012年参加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创作历史画《1940.徐悲鸿》和《百万雄师下江南》之后,又在2013年到2016年期间,参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完成了历史画《元代泉州港》的创作项目,每次创作尽管我都花了很大力气,但最后总是有些缺憾,作品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觉得离要求还差一口气,至于这口气差在哪里? 自己也不知道。这次有幸来中央美术学院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学习,我抱着一种通过学习找差距的期待,找一找这口气到底差在哪里。

  在创研班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央美的学术氛围非常好,师生同学之间针对创作草图的问题有话直说进行探讨,这种久违的学术空气让我倍感清新!开班不久86岁的詹建俊先生来上课,把他1957年在马克西莫夫训练班上画的毕业创作《起家》也抬来了,詹先生谈了当年创作《起家》和《狼牙山五壮士》的经历,还给大家的草图一一提了意见,从下午二点一直忙到六点,使我们受益非浅。在研究班上马刚老师还特地给大家安排了很多理论辅导课,其中殷双喜老师谈 “光”和油画的关系和论王式廓创作的版画《改选二流子》,刘金田老师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题目解析等等内容,都为我们后期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班上我申报的选题是39号“南北极的科学考察”,有关北极科考选题范围提示说:“1999年科考队乘雪龙号首航北冰洋,远征北极,到达北纬75度附近。2004年7月我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申报完选题后,由于当时对极地考察不是很熟悉,头脑中模糊的印象老是成不了画面,一度很迷茫。我好象领了一个陌生的小孩回家,不知如何把他养大。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集大量各种相关书籍和影像图片,将有可能找到的资料都搬回来,我成天看一些有关极地的电影,外国的、中国的、故事片、纪录片什么都看,当时有一部电影《南极之恋》正在国内上映,是班长张峻明老师用微信告诉我的,我马上赶到影院去看,极地的风光是美丽、纯净和震撼的,冰川海洋交相辉映勾勒出仙境般的世界,真是令人魂牵梦绕。

  中国极地科考是国家海洋局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三大工作目标之一,自1984年首登南极,至1999年雪龙号首航北极到如今,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已经走过了35年伟大历程。在寻找资料熟悉内容期间,先画了几个草图,针对我草图的问题,殷双喜、丁一林、李晓林、王颖生等老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再反复多次修改后,经参加过北极科考的朋友章国平政委介绍,2018年2月我们带着草图来到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心党委书记刘顺林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他陪同我们参观了一楼的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展,针对我的草图给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就南极和北极的景观特点有什么不同的问题,我重点请教了刘书记,刘书记说:“南极的景色变化大,有冰原雪山,仪态万千,北极的风光相对单一,是南极景观中的一个类型。”这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接着刘书记找来了一位刚从南极归来的越冬队员和我聊天,并安排我们中午在食堂和雪龙号船长等有关人员一起共进午餐,下午我们还去了江边雪龙船基地和码头,雪龙船没有回港,就参观了很多科学考察设备。我向刘书记要了三套极地考察队员穿过的旧衣服还有两双雪地靴,还提出希望能跟雪龙船去北极考察,刘书记说:“还没有画家跟雪龙号去过,要提出申请报国家海洋局批准,如同意去,来回要一百多天左右。”后来我带着服装如获至宝的回到了南京继续画草图。

  5月我得到雪龙号船回港消息,并知道当年参加中国首航北极的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主任也从南极返回来了,我就第二次去上海,这次终于登上了雪龙船。我拿出新的草图请杨主任看,他非常认真地安排一个班子给我草图提意见,专家们告诉我:在北极我们一般不用重型机械设备,吊车不要画,另外冰上作业队员们必须穿上救生衣等等,这些意见对我的创作帮助很大。临别杨主任送给我一本最新画册《拓——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摄影纪实》,他自豪地告诉我:“我们又在南极建了一个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后又一个现代化的科学考察站,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位于罗斯海的新站,也是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第五个站。想跟着“雪龙”号船去北极的想法由于需要太多时间等原因最终没能成行,这也许是在这次创作中最遗憾的事情了。后来我和中心宣传委员刘科峰、汪南一直保持着联系,一有重画的草稿就用微信传给他们提意见,他们每次有新的科考影像光盘就寄给我看,让我对北极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创作好作品首先要对所表现的题材内容熟悉了解,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生活积累,但对题材熟悉了,不一定就能画好画,我很长一段时间草图总是画得不够理想,面对大量图片资料一直无法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次创作色彩草图我先后画过13稿,开始一直在表现北极科考作业某个场景方面徘徊。由于自己没有去过北极实地,我一直把追求象北极科考的环境氛围当成一个重点。后来在一次汇看中,范迪安院长一条指导意见至关重要,他认为我画的这些草图中心人物的动态只能作为构图的中景,这一下提醒了我。那么近景应该画什么呢?主题性创作应该强调作品的立意,科考队员们具体的科学考察项目如大气观测、钻探深冰芯、冰坑取样、考察测绘等,都不能成为一个创作立意的重点。《极地科考.雪龙号驶进北冰洋》重点并不是要表现一条破冰船驶进北冰洋,或者是一群人在冰上科考作业,而是要画出中国一代科学工作者首次来到北冰洋的豪迈气概和精神面貌。还是马钢老师说得好:“主题是主题,立意是立意,两者是不同的。”在过去的创作中,我很少画草图,有时在纸上用铅笔勾勒几下就开始了,这样很多的问题都要在正稿上得到解决。这次画了很多草图就是打开了许多窗户,在草图中明确立意,一开始就能看到草图发展下去的可能性,也就是给自己的创作提供了正确选择方向的机会。最后从第10稿开始,我将人物从蹲在冰上作业动态改为站立起来,不局限表现某个科学考察作业的具体内容,更着重于表现一组人物的精神特质。我们强调主题油画创作的立意,就是要提升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思想高度,使其最终真正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精品。

  油画创作采用写实形式进行,我觉得写实形式的油画在主题美术创作表现上有相当大的优势,我也比较顺手,它能更好的、有效的贴近生活,扎根现实,讲好中国故事和表现中国精神。最后一次审稿结束后已经接近2018年寒假了,南京下了一场大雪,我去雪地里画了些油画写生,熟悉一下雪景的表现。有一天张峻明老师发微信给我:不要等了赶快画吧!我就急急忙忙动起手来。在此稍早日子,我去杭州看了莫伊谢延科画展,碰巧靳尚谊、全山石两位老先生都在展厅,记得那天站在《红军来了》、《土地》和《自卫军》等画作前面,他们和大家讲了很多油画绘画性方面的话题,觉得主题绘画创作大多写实为主,很容易画得太像照片,要强调绘画的表现性,把画画得像画不能像照片。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批优秀的油画家创作时大多采用写生的素材进行创作,很少用照片来画画的,所以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艺术作品的特质,关于这一点极为重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结合创作大稿的展开,我让模特儿穿上科考队员的服装,画了些油画写生,熟悉一下桔红色服装的冷暖色彩关系。正稿画面上人不多,所以画的很快,到临近春节时,基本上已经画完了,春节过后花了些时间把自己觉得不好的地方又画了一遍。

  经过两年来的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提高了我对“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认知:一、向国内外经典作品学习,外国如伦勃朗的《夜巡》、大卫的《拿破仑加冕》、列宾的《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等等,国内在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也有一批好作品,如王式廓的素描《血衣》、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王文彬的《夯歌》、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何孔德的《出击之前》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典绘画中学习前辈们精湛的造型手法和绘画语言。二、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必须熟悉题材内容,紧扣主题表达,加强立意的准确和新颖。这就是要我们熟悉生活,对所画的作品内容有一个比较深入的、全方位的了解,对事件发生的特殊环境、人物等有充分的认识。如果是历史画还要查询大量的资料、史料,把握重大事件发生发展的重要瞬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重构有较高立意的画面。三、重视油画绘画语言的表现性,提高油画技法和油画语言的把控能力。在画面上注意节奏、强弱、光影、色彩、虚实、笔触、肌理等因素的和谐表达。重视写生对绘画创作的重要作用,不要死扣,在经意和不经意间表达自我的感受。四、讲好中国故事,在构图和草稿阶段就要注意主要人物在事件发挥中的作用,如列宾的《不期而至》突出表现主要人物,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注意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的呼应关系。同时要重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戏剧”因素,利用冲突效果来强化人物之间的联系。五、如人物为主的作品,应强调每个人物的个性化表现,动态、表情、服装都要符合人物身份和画面所需要的大氛围。人物个性是通过造型手段来实现的,通过深入细致的琢磨画面中人物的性格、动态、表情等等的描绘,来提升画面的表现张力和重量感。

  油画《极地科考.雪龙号驶进北冰洋》的创作接近尾声,2019年5月作品参加了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展览结束后根据专家意见还需要进行局部修改,此次创作虽然即将完成,但还存在许多不满意的问题。5月一直在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写生,6月间有些空时间,我又根据《极地科考.雪龙号驶进北冰洋》存在的问题,画了一幅变体画《在远方》,重点描绘科考队员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活动,进一步表现中国科学工作者“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求索精神,准备送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参加评选。回看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这两年,我深感到这是一次自我绘画实践的重要历练,无论作品成败如何,也许我终于找到这口气差在哪里,但是真正要解决这一口气的问题,还有待于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继续努力、不断积累和提高。最后感谢专家评审的宝贵意见,给予我一些来自迎面的“压力”,促使我认真推敲、琢磨和思考,努力完善作品。感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领导和朋友们,提供服装、资料和极地科考方面的专业知识指导。感谢李晓林老师和央美研究班所有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工作,使我们能最终顺利完成此次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任务。

2019年8月25日  时卫平 于南京

标签:创作;草图;主题性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