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连续4年“一号文”支持创新
2021-01-04 20:4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凯  
1
听新闻

南京连续4年“一号文”支持创新

  江南时报讯 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市委一号文支持创新,是南京近年来老“传统”。1月4日,2021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南京发布2021市委一号文件,以持久定力、连续第四年“锁定”创新。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出席大会。

  大会现场,一批创新创业带头人被请上舞台,成为大会主角。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南京芯驰半导体科技、江苏先声药业、南智广电集成技术研究院等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获得2020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突出贡献奖。紫金山实验室邬江兴院士团队研发的“莲花哪吒”内生安全云平台、南京大学张效伟教授团队研发的eDNA精准检测与生态健康诊断技术等被评为2020创新名城建设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图灵研究院CEO李强等讲述了创新创业者故事。

  正是在无数创新创业个体的努力下,过去一年,南京交出充满自信的成绩单。南京在全国率先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构建“市委创新委+科技职能部门+高新园区”的创新治理主架构,南京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进至第15位;一批重大成果破茧而出,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攻克硅基毫米波芯片和大规模相控阵天线核心技术,发布全球首个确定性广域网创新试验成果;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38%,PCT专利申请量超过29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国第三;创新举办全国首个集成电路大学;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00多家(净增1800多家)、累计超6500家,总数为2017年的3.5倍;在科技部发布的2020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南京市在全国创新型城市中位居第4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南京进位至全球城市第21位。

  会上发布2021年一号文件,主题依然是全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20条文件内容显示出南京更为重视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吸引,更加强调创新链与现实应用、与产业链的融合,南京持续营造各要素相互激荡的创新生态,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今年一号文是前面三年的集成优化。”张敬华表示,具体有三个亮点:一是框架体系“新”。着眼创新环境的发展变化,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城市创新需求,构建了一套全新解决方案。二是覆盖领域“全”。围绕原始创新、企业创新、金融创新等9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涵盖创新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三是内容举措“实”。整合推出“七大计划”,制定专项配套文件,政策措施务实管用。

  推进大会后,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比进行详细解读。南京市副市长沈剑荣介绍,2018年“一号文”提出“创新十条”,重点解决战略聚焦问题;2019年“一号文”,提出“六化”(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融合化、集群化、法治化),重点解决政策导向问题;2020年“一号文”,提出“六种机制”(科创企业森林成长机制、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机制、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应用激励机制、创新要素有效支持机制、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机制),重点解决产业落地问题。南京先后出台了三个市委“一号文”,“10+18+18”共46条有分量的政策举措,推动创新名城建设走深走实,实现从“举措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从“对标创新”到“引领创新”的逐步跨越。今年“一号文”分别从原始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等9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措施,更加突出用市场化办法解决创新问题,用制度创新促进和保障技术创新,指出政府作用特别是财政工具的运用主要集中在种子期、初创期。同时与“十四五”规划创新发展目标任务相衔接,重点聚焦制约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主要矛盾,提出远近结合、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

  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揭牌亮相,该院将通过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成为独具中科院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聚集高地。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凯

标签:创新;南京;南京市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