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财务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发行能否高效稳健地实现其政策目标和经营发展,对于农发行在新时代更好地服务“三农”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发行财务管理现状
近年来,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贷款规模稳步增长,资产质量总体稳定,收支结构逐步优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发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上,能够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加强预算管理、核算管理和财务监督,有效推动了财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为农发行财务管理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提升农发行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财务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资金成本受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影响波动较大,导致利差空间不稳定。而农发行肩负着大量政策性业务,部分项目周期长、回报率低,利息收入难以完全覆盖经营成本与风险成本,对持续经营形成一定压力,依靠传统的利息收入模式难以实现收支平衡,影响财务可持续性。
二是预算管理精准度有待加强。预算编制时未能充分结合农发行业务发展的战略和当下市场变化进行精细化测算,导致预算与实际执行偏差较大。预算调整机制不够灵活高效,当外部环境或重点工作发生变化时,难以及时对预算进行合理调整,影响预算的严肃性和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此外,预算执行过程中监控力度不够,对预算执行进度和效果的跟踪分析不及时、不深入,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中发生的偏差,使预算对业务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大打折扣。
三是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对借款主体的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和还款能力评估不够精准,贷后管理不够严格,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不够健全,资产质量面临一定压力。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管理能力也亟待提升,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农发行涉外业务的拓展,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和动态管理机制,难以应对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对财务状况的冲击,财务收益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四是财务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当前农发行的财务信息系统相对分散,导致财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部分数据的取得还依赖人工统计,影响了财务分析和决策的效率。同时,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不够深入,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无法对财务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深度分析,难以提供前瞻性、精准化的决策支持,制约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提升农发行财务管理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是提升财务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加大对低收益政策性业务的成本补偿力度;同时在坚持政策性定位前提下,优化业务结构,适度提高商业性业务的比重,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创新,构建稳定、多元的盈利模式,提升长期财务生存能力,实现政策性目标与财务可持续性的平衡发展,
二是提升财务预算管理效果。结合农发行战略目标和业务发展规划,从业务需求出发,对各项收支进行全面、细致的测算和编制,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建立健全预算动态调整机制,密切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当出现重大政策调整、市场波动或业务转型等情况时,确保预算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加强预算执行监控与分析,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时跟踪预算执行进度和效果,对执行偏差较大的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整改,强化预算约束,确保配置合理。
三是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化风险评估模型,提高风险识别与计量的准确性;建立全流程风险预警与快速处置机制,加强贷后管理,实时监控贷款资金流向和客户经营状况,对潜在风险提前预警并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强化利率风险管理,降低利率波动对财务收益的影响,有效应对汇利率波动风险,保障财务的稳定性。
四是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加大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财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建立财务分析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为管理层提供实时、准确、可视化的财务报告和决策建议,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信用行为和市场趋势等,推动财务管理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为农发行的持续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淮阴区农发行 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