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与心 由“艺术+黑科技”——与AI对“画”展览带来的思考
2023-05-15 16:54:00  作者:衡正安  
1
听新闻

  最近,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杨京玲,策划举办的“艺术+黑科技” 虚拟城市——与AI对“画”展览,引起了业内和社会的不小关注。虽然展览规模不大,但意义很大;虽然展览的场地不讲排场,但策划理念非常超前;虽然展出的形式不算新奇,但引发的思考确不容小觑。因为所有的作品不是人创作的而是机器创作(生产)的,其中作为艺术范畴的绘画作品,更是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思考。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科技与人文的碰撞与转换、对立与融合等等,预示着一个人与机器共存的时代,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首先是思想的变革,我们在机器改变世界的面前,对决定其背后思想的深刻探究,或许是我们走向科技强国的最根本的路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即AI)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改变世界、科技融入生活、人机共存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据杨京玲介绍,所有展出的人工智能作品,是选用了国内科技公司研发的AI创作软件,从主题和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家背景、展览空间和技术限制四个方面,进行作品的创作和选择。有城市设计作品、有家具设计方案、有文创产品,还有具有东方审美的人物和山水等绘画作品。采用了目前最热门的元宇宙虚拟设计、黑科技、AR、VR,以及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等,具有互动、沉浸式体验,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生成的NFT等艺术品。

  我们看到,以上各种科技手段是基于对人脑的模仿和超越。看似复杂的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其背后都是基于不变的数字机器代码,这种数字科技来源于近现代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于古希腊哲科体系的承传。不能忽视的是,还有另一套文化系统是以中国心性为基点的技艺文化体系,是与智文化有着很大差异的思想体系。这就提示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形态能否互融、能否相互转化、能否在艺术创作上有着相同的审美理念。AI机器生产的艺术作品是代表着智的艺术审美精神,还是心的艺术精神,抑或都能代表两种艺术精神,等等思考是极为重要,也是极为需要思考的底层问题。

  毋容置疑,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占据着当今世界的主流地位,影响着现代文化的各个方面。AI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是由机器仿生人脑的技术,是文艺复兴以来近现代科技思想的张扬。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希腊哲学家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这种科学精神,深深地影响到现代文化的整体发展。人工智能,是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世界一切皆数”、柏拉图理念论、以及英国学者贝叶斯的归纳推理的算法等,通过系统实验所产生的科技文明,是借助机器语言对人脑智力的延伸和超越,是“一切都是算法”(尤瓦尔·赫拉利)的实现。

  与智的文化不同的是中国心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以孔、孟重德文化,融入道、禅两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昌盛于宋明理学,至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崇尚心即理、心即物的实践思想,是一种非智力而通过人生体验逐渐感悟天地万物,即文化、艺术、境界,以及对时间、空间、宇宙,乃至宗教、禅的实践体悟,这种体悟不是建立在知识范畴内,即智的认知范围。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心物一体的理想高度,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一种非逻辑、非智力的感知系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理路,也是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形式、境界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智与心是两种完全有别的文化类型,在艺术精神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上都有着本质的差异。总的来说,智的文化起源于惊异、怀疑,从而引发人的思考和追问;心的文化起源于忧患、恻隐,从而产生同情、感悟,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体系。由此观之,人工智能AI底层逻辑的现代科学性,与以传统中国文化非逻辑的心性之学,相互冲突、融合,抑或还有另外一条路径即生成新的文化体系,是我们在新一轮思想与技术变革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此种思辨,在东西方艺术的实践表达中变得尤为突出,更需面对、更需深思。如这次展出的AI所创作(生产)的具有东方意味的绘画,其色彩关系、笔墨技巧、点线面的审美精神,以及所达到的美学意境等等,还是不是中国绘画的精神和形式标识,还能不能表达出中国绘画写意(即写心)精神的实质?这既是东西方在艺术上的不同点,也是我们的思考点,更是思维的突破点,或许这才是我们将来人机互存、人机对话,确定中国文化身份、立场的重要意义所在。

  AI技术的普遍运用,特别是随着大数据、黑科技、元宇宙等科技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虽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速度、发展的深度、预示将来发展的不可控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从这个小小的展览我们也可以看出,展览虽然总体规模和内容都不大,但它的新颖性、独特性和超前性,以及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如果再联系到去年年底推出的人工智能Chat GPT技术,更是再次打破了我们的认知,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甚至有为数不少的科学家,共同签署限制其快速发展的声明。可以说,人类已经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节点上,是一场新思想的跃迁和迭代。在这个节点上,我们能不能抢占思想的高位,是我们能不能领跑世界科技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的第一抹理性之光的思想家们如孔子、柏拉图、释迦摩尼等,其思想都是以对话的方式流传并影响着人类,而最先进的人工智能Chat GPT其实质就是一种人机对话搜索引擎。让我们在此以提出几个问题的方式,结束这次小小的思考,启发我们的思维!

  (1)这次展出的AI艺术品,其审美精神能不能代表东西方艺术精神?

  (2)以智为底层逻辑的人工智能技术,能不能创作(生产)出以心为基本精神的艺术作品?

  (3)如果智文化和心文化是存在的,那么在AI时代如何融合,还是无法融合?

  (4)近现代文化基于实践找出因果关系,而获得去年诺贝尔奖的量子力学已经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相对关系,这和智的文化还属于一种文化吗?与中国心的文化是什么关系?

  (5)人工智能AI,是智能的发展,它能不能产生自主意识,这个自主意识与心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

  衡正安学术简历

  衡正安,第十一届全国文代会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委宣传部首批紫金文化艺术英才。现工作于江苏省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级美术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文艺评论、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150余篇。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九届中国文艺评论奖,第二届江苏文艺评论奖,首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等。

标签:人工智能;思考;创作
责编:杨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