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杂志刊发张国擎新作 纵论“楷法宗师”欧阳询
2021-03-13 10:4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国擎  
1
听新闻

  

  

    引子

  当代日本著名报纸《朝日新闻》的报头题字,系欧阳询的字体。

  中国现代书法教材中,欧体是其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欧体的创立者欧阳询精通八种书体,其楷书被称为“翰墨之冠”。欧阳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汉字书体规范标准,并运用到国家教学之中。“结构大师”欧阳询的书法造诣为世人推崇,他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在唐代,尤其是初唐时期,这四位的草书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孙过庭、张旭等人。其“欧体”楷书更是引领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为书法史上第一字体。当今作为印刷字体、电脑字库的“标准楷书”,亦是以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为范本。

  早岁便知世多艰

  欧阳询祖父欧阳頠历任使持节、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要职。当时的衡州虽然在今湖南省衡阳市范围内,却长期管辖湖南全省、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部地区。欧阳询的父亲欧阳纥二十岁随父从军,骁勇善战,后任都督交(交,指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今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治所在今越南北宁,当时称龙编)、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及广州刺史等职。天嘉中,南朝陈国任命欧阳纥为黄门侍郎、员外散骑常侍。在广州经营十余年,威盖百越。

  欧阳询出生在广州。出生的时间不足为奇,出生前后的故事,令人惊诧,有六朝志怪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为据。说的是欧阳询父亲带兵两广剿匪,不慎妻子被所谓“白猿”掳去。经过努力,欧阳纥杀死了“白猿”,救出妻子,“白猿”死前告诉欧阳纥,你的妻子已有孕在身,不要杀她的孩子,将来遇上圣帝,一定能光大他的宗族。欧阳纥记住了“白猿”的话,当妻子生下孩子后,虽然其貌丑陋,但还是善待这个孩子,精心抚养。

  据考证,《补江总白猿传》为后人所撰。时间大约在唐贞观(636—641)期间或再往后些,也就是长孙无忌去世与欧阳询去世前后。据《中国人名大辞典》(1921年6月版)记载:江总,字总持。陈朝著名大臣、文学家。陈后主时,江总升为仆射尚书令(宰相),不理政务,整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君臣昏乱,国家日益衰弱,以至灭亡。入隋后,拜上开府。隋开皇十四年(594)死于江都,时年七十六岁。

  欧阳询生于557年,正是侯景之乱时,江总随父来到岭南,与欧阳纥相识,正是欧阳纥因为生下欧阳询颇为头痛的时候。湖南长沙的欧阳纥,堂堂正正五官祥瑞的相貌,生下一个颧骨突出、眼窝深陷、脸部刀削的猴头相的儿子,心里很不痛快。欧阳纥有心想掐死这个孩子,但中年仅得此一子,“白猿”又留下话,便左右为难。正逢江总到来,推杯之际,江总知其难事,愿意收留此孩子。

  欧阳询成了江总的义子。江总回朝廷时将欧阳询带回建康一起在京都生活。欧阳询聪明,江总出入帝王身边,好诗,善艳词,幼小的欧阳询在一边耳濡目染,文采自然大进。

  人称欧阳询书法“高颜值”,相貌却欠佳,性格也不乏偏激。这么一位“敏悟绝人”的名流才子,颜值却跟不上。史书上说他“貌寝侻”(外形难看)。曾有外国使者慕名要见欧阳询,唐太宗回复:“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悟耶”,也就是感慨这些使者看了欧阳询的字,还以为是威武雄壮的大帅哥写的呢!

  唐太宗经常以便宴形式招待百官,以笼络情感。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提议不要太严肃,鼓励大家可以开开玩笑,甚至不妨相互嘲弄一番,以活跃气氛。在皇帝姐夫的授意下,长孙无忌先作诗嘲讽欧阳询:“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欧阳询不愧“敏悟绝人”,当即回敬道:“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是讽刺长孙无忌脖子粗短,发辫直接覆盖后背,挺着将军肚连裆也撑开了,并进一步刻薄地攻击长孙无忌内心昏沉肮脏(“溷”有肮脏之义),相由心生,所以长着一张大饼脸(见《国朝杂记》)。

  众人诧然,全场无声。

  唐太宗忍不住提醒欧阳询适可而止:“汝岂不畏皇后问耶?”

  此事发生在贞观五年(631),则欧阳询七十五岁,长孙无忌三十八岁。被年纪只有自己一半的人讽为“猕猴”,欧阳询的愤怒也可以理解。据说,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七年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时,原本有欧阳询,因为他长相实在不佳,李世民狠心割爱。

  欧阳询十二岁时,远在建康的皇帝陈顼听信谗言,疑心欧阳纥有叛心,于太建元年(569),诏征他赴京任左卫车骑将军,并要他接旨立即回京。八百里快骑传旨使者系欧阳纥安插在宫中的耳目,将皇帝的用心透露给了欧阳纥。欧阳纥送走使者,考虑再三,决定据今广州起兵反叛,举兵攻衡州。第二年春,被车骑将军章昭达所败,被擒,执送京师,被杀。举家上下仅欧阳询一人因在江总家中而漏网,其余悉数被诛。两月后,皇太后驾崩,大赦天下。欧阳询因此免死,逃过一劫,并由江总正式收养。欧阳询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敏悟绝伦,过目不忘,读书一目数行,而且非常勤奋。欧阳询随养父二十余年,长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万丈书法平地起

  欧阳询从父亲将他送给江总起,就明白自己的与众不同。当父亲一族遭满门抄斩时,他更清楚自己是朝廷罪犯留下的唯一儿子,能够幸存下来,是养父的功劳。大凡这样身份的孩子,从小就会面临选择,要么为保一线血脉而苟且偷生,要么内心燃烧着不灭的雄心,不愿意碌碌无为地活着!只要有机会,定会向世人证明祖上那份荣耀与传承,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欧阳询选择了后者。在当时的条件下,进入朝廷做官有养父的关系是完全可以的。但欧阳询明白,在养父的庇护下生存做官,与苟且偷生没多少区别。考虑再三,欧阳询选择了文学与书法。

  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楷书经魏晋六朝的不断演变,法度已臻成熟,体势亦趋完备,气骨刚健、端庄平正的优美楷书为世人推崇,以晋人之理而立法于唐,从而表现出一种理性的时代风格。另一方面在草书的书写上,特别是狂草(大草),于理法中融入性情,以近似癫狂的即兴创作,表现出极其浪漫的时代风格。这种法度森严的时尚楷书的领军人物当推欧阳询,不仅仅因其结构令人折服,其骨力的刚健、笔法的精到、结构的森严,堪为后世法度,历代书家,莫不受其影响。

  张怀瓘的《书断》“妙品”中列唐人草书家(仅二人)即为欧阳询、虞世南。朱长文的《续书品》、陈思的《书小史》和《宣和书谱》等书学著述的记载中,欧阳询是草书高手。初唐时期的孙过庭、贺知章等人的草书,与张旭在用笔特点上都承袭了以欧阳询为代表的“初唐四大家”的法度。中国书法史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人的楷法,以欧阳询的结字笔法作为楷书的基础,对今天的书法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欧阳询何以能够达到这样的境地,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首先,欧阳询不是盲目地去临摹古人,而是从理论上探求。谢安有句话:正书之美不囿形,读得诗意思旷野。翻成现在的话就是说,你写楷书,写出的楷书(正书)作品,看出美来不算好,还要让人读出诗意,引人深思更广阔的世界……

  欧阳询从王羲之、谢安往来札记中读出许多感悟,他在读大量书法札记中,对南朝书家王僧虔说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悟出楷书之难在神采,再结合谢安的“正书之美不囿形”,自然就有新的领悟。在江总身边,他能够比别人更有机会获取前人对书法探究的成果。很快,他对书法的“形”,有了更深的认知:楷书之难不在“形”。他认为,“形”包括点画横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笔法和结构的准确;“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对书法的点画横竖要求具备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有力度的笔画才是美。于是,楷书艺术成为一种“形神兼具”的高难度的挑战。欧阳询从中再创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险绝——别人不能也无法超越,只有欧阳询才能有的“神”。结果就是人学:“似者死,学者生。”这里所谓学,主要表现在出神入化。

  在欧阳询生活的时代,书法绘画使用的纸,已经有各种质地的纸,统称“缣楮”。其中最为名贵的当属“缣帛”,一种与今天的绢相仿的丝织品,用于高档书法绘画。江总是朝廷高官,自然家中有这些高档物品。但欧阳询明白自己是寄人篱下,不敢动用家中的缣帛。欧阳询一般都是在地上练习,在自己的书法被人誉为“险绝”时,他以笑话作答:什么险绝,是腿走到淤泥里被硬壳挡住了,顺势腕力所致,出现了异峰,世上许多事,都出之偶然中的必然。

  据《新唐书》记载,褚遂良曾问虞世南:“我的书法与欧阳询比究竟孰优孰劣?”虞世南答道:“我听说欧阳询写字从不选择纸笔,而挥洒自如,你做得到吗?”欧阳询只要有练字的机会都不会放过,哪怕是墙上画几笔,地上戳几下都行。这个做法直接影响了几代人,如后来的颜真卿。

  欧阳询画像

  陈朝灭亡,欧阳询北上入隋,他在北方的隋都(今西安)生活了近三十年。有一次随江总外出,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他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伫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后来竟席地而坐。江总催促再三才起身而行,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继续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书法的妙处。江总催他时,他竟然要求江总停下住一晚再走。江总见他如此痴迷,便故意考他:索靖何人?欧阳询脱口而出:三四百年前的大书法家,大书法家张芝姐姐的孙子,著有《索子》《草书势》等著作。索靖善隶、行书,尤擅长章草,与书法家卫瓘齐名。他的草书学张芝,又有自己的风格,当时有谓:精熟至极,索靖不及张芝;而妙有余姿,则张芝不及索靖。

  当晚,父子俩回到了住处。欧阳询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这一日,他干脆就不回客栈了,找块毡子席地而眠。江总爱子心切,也席地作陪。就这样,父子俩在碑旁待了三天三夜,直到将索靖书法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后来他又广泛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书风。

  在建康归善寺前北市的街摊上,欧阳询偶尔看到一本《指归图》的书法秘本。翻看很久,甚为喜欢,卖家看他爱不释手,再观其貌不扬,心里掂不准是哪个府上的纨绔子弟?忖度再三,喊出高于市价千倍的价来试探欧阳询:三百缣绢。

  三百缣绢是什么价?

  依当时的价:每匹缣绢十两银,那就是三千两白银。是个巨大的数字。

  欧阳询不是生意人,也不会还价,但他知道卖家手里的书是无价的,他决心要买。见貌变色的卖家更坚定了信心:反正你这丑八怪不会买……说完,一把从欧阳询手里夺回《指归图》,谅你也买不起。欧阳询无语,只能低声对他回了一句,请你留下,三天之内不来买,你再让给别人。卖主回说,空口无凭:欧阳询当场立据。欧阳询回到家,翻箱倒柜找整匹的缣绢,搜集半天,不足百匹。他只好等养父回来。那日,养父回家很迟,喝得酒醉如泥,呕吐遍地,欧阳询孝子一个,陪着家中用人亲自照顾,待第二天养父酒醒,养母在江总旁诉说,欧阳询一夜未合眼地如何侍候……江总问他有何事,他小心翼翼道出原委。江总不解,什么书能值这个价?但看到欧阳询的表情,咬咬牙答应,让管家带三百缣绢随欧阳询去把《指归图》买了回来。

  卖主见真的有人要出三百缣绢,欣喜若狂;再问竟然是朝廷仆射尚书令(宰相)府上公子欧阳询,顿时傻了眼。交易过后,卖主还欧阳询字据,欧阳询说,没用了,留你做个纪念吧。管家一把夺过:公子,你的字比这册子更值钱,他出五百缣,我都不给。卖家更是惊得自己打自己耳光,引得街人驻足。

  回到家,江总自然是想看看这册子何等的好。一看,惊呆了,连连喊,儿啊!这可是万金难买的价值连城之物啊!接着,长叹一声:生不逢时,生不逢时啊!好在有人说过,儿当会遇圣帝,但愿早日让儿遇上,我天天烧高香……

  原来这是一本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书法的启蒙读本。欧阳询高价买回这一稀世珍本后高兴得合不拢嘴,埋头刻苦钻研,日夜揣摹了一个多月,方有所悟。这时,江总问欧阳询书写可有大进?欧阳询只能坦白告诉义父:初学王字,笔力总是险峻过之;今读《指归图》,始知虞侍郎伯施笔至险峻而绕过的缘故了。

  这恐怕是他自己学习古人书法的真实写照。因而他“八体尽能,笔力劲险”,人们常以得到其尺牍文字为极大的荣幸,连高丽国也非常重视他的书法,曾经专门派使者来求书。

  莫逆之交唐高祖

  欧阳询在建康五朝帝都里生活了近二十年,在江总的庇护下精研书法,书艺大进,但仕途黯淡。陈朝北降,欧阳询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他随着降臣们一起进入隋朝,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他遇到了李渊。

  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他作为北周官宦子弟被袭封为唐国公。开皇元年(581),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隋帝杨坚的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杨坚特别亲近器重李渊,任命他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当时的欧阳询在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里任小吏,靠微薄俸禄,勉强能够养活全家。那时,杨坚励精图治,朝廷上下蒸蒸日上,经常需要开展一些活动。作为皇帝身边的李渊总是最先忙碌,他总能看到忙着完成文案、亲自书写告示与文件的欧阳询。在李渊的眼里,欧阳询体态瘦削,行走举止耸肩缩首,在宫中寂寂无名,但此人敏悟绝伦、才华横溢。李渊感叹:如此外表丑陋胸有才学的饱学之士,只有姨夫杨坚才能用,可见杨坚是位成大业的君主。处处以姨父杨坚为榜样,李渊自然也喜欢上了欧阳询。

  一日,李渊请欧阳询喝酒。欧阳询知道李渊的身份,不敢前往,李渊左等右等等不到。第二天,朝会散后,李渊在殿角处轻唤欧阳询过去,问他为何昨日不赴他的酒席。欧阳询听罢,怔了半天才吞吞吐吐说出原因,他是去了,看到酒铺里有许多熟人,也有人议论说今天李渊不知请的谁?包了房间……我听到这些话,想想自己的身份,传出去一定会降低你的声誉啊!这番话让李渊听了十分感动。

  于是,在一个雨天,李渊只身提着一坛陈年老酒,踏着木屐来到欧阳询家。欧阳询想不到李渊会到他家中,家中也没备酒菜,夫人十分尴尬。望着四壁空空的清贫之境,李渊万万没想到欧阳询家境如此贫寒。李渊看到他家中仅有的桌子上铺着纸笔,欧阳询正在写字,便乐呵呵地提醒,我们可以煮字下酒啊!两人果然以书法下酒,李渊写一字,欧阳询评点,优,饮酒一盅;五个优,两人共进一盅。后来,欧阳询夫人实在看不下去,到邻居家讨了一把黄豆,又借了几只鸡蛋,下地割了把韭菜,算是弄了两三道菜。

  饮至半醉,李渊请教欧阳询:人说长得异相者有不可低估的前程,此话可准?欧阳询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还需要后天自身的努力。您骨骼清奇,有非同常人的作为;就是成一国之主的事,在今天的乱世也不是不能,但需要稳健,您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有太丘道广风范,但是……欧阳询不再说下去。李渊站起来认真地说:明白你的意思了,请您告诉我“太丘道广”的含义!欧阳询没想到李渊如此谦和,很是感动,心里明白此人会有远大前程,便告诉他,东汉陈寔善交结朋友,门路广阔到了天下大道都通他那里;道行很深的《易经》专家许劭说曹操乃“清平之世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他对曹操敢拒绝,却不敢路过陈寔府前不登门拜访,因为陈寔的气场太厉害了。欧阳询话锋一转说,对于你来说,太丘道广有一半对您起积极作用,另一半则是害。愿自爱,时刻不忘心中大志未酬,低调做事,约束举止,方可成就!

  李渊回朝后,通过独孤皇后给欧阳询提高了待遇,欧阳询从此享有了七品官的俸禄。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欧阳询任太常博士,正式当上七品官。欧阳询非常清楚这主要是李渊的功劳。为了报答李渊这份情义,欧阳询主动担当了李渊几个儿子府上的家教。但是动荡的历史时期,像他这样的朝官,还是身不由己的,特别是一些突然事件袭来时,他难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大业九年(613)春,隋炀帝杨广征伐高句丽,李渊负责在怀远镇督运粮草。这年六月,杨玄感利用民愤举兵反隋,李渊奉隋炀帝杨广之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省庆阳),兼知关右(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诸军事。在此期间,李渊深感朝政岌岌可危,为防万一,他广交天下豪杰,暗中招兵买马。有人将此事密报杨广,引起杨广猜疑。恰好杨广巡行到他驻军不远的地区,便下旨命李渊去他巡行之地见驾,李渊身体有病没去。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随驾伴行。杨广便问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王氏回答说李渊病了,隋炀帝又问:“病得要死了吗?”吓得王氏无语可回,惊出一身冷汗,退出后见欧阳询便悄悄说了此事。欧阳询明白其中利害,书信一封,密送李渊。李渊收到信,只有八个字:“韬光逐薮,含章未曜”(韬光逐薮,指掩藏才能游荡于草野。含章未曜,指具备美质而不显耀)。李渊明白杨广已经洞察到他的目的,迅速调整自己,以放荡饮酒、收受贿赂来自毁声誉。

  隋大业十一年(615),五十八岁的欧阳询到灞桥送别去太原任职的李渊。比欧阳询大九岁的李渊在朝中已经是与欧阳询无话不说的“兄弟”。史书说李渊:“多次与欧阳询游历(探讨学问与朝事)。”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李渊问欧阳询:听说,皇帝让你随他去扬州,你身为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吏,正七品),哪有不随皇上行动的,他祭祀随时需要您啊!欧阳询回答了一句话:“穷兵黩武,何须问天祭祖!余只盼兄长能够使一把劲,摧朽木快快焚于烈火。”李渊深为吃惊,连连四下观望,确信周围无人,才抱拳道:若得兄言成吉,兄即为第一功臣。

  鉴于父亲的教训,欧阳询下跪泣诉:若得功禄累及家小,此事还请勿提为好。

  登基后,李渊要给他赐官。欧阳询叹道:位高禄厚,那是常人的事,我只要有纸墨,即可维持全家,何须再费粟米!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于洛阳虎牢关(今河南省荥阳氾水镇西北),生擒窦建德,欧阳询也同时被李世民俘获。李世民自然认识这位“老师”,亲手给欧阳询温酒压惊,快马报给李渊。

  李渊不忘旧情,立刻授欧阳询为侍中(宰相待遇),欧阳询在赴京路上就收到了圣旨,这年欧阳询六十四岁。很快,也就是高祖武德五年(622),欧阳询应诏与他人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七年书成,欧阳询撰写序言。全书凡一百卷,分四十八部。此书征引古籍达一千四百余种,这些古籍后来大多散佚,多亏《艺文类聚》才保存了大量珍本。

  此后,欧阳询被授予给事中(官名,正五品上,为门下省要职,掌侍从规谏)的实职。随着大唐的兴旺,欧阳询历任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故被称为“欧阳率更”,可谓苦尽甘来。

  创立“欧体”

  欧阳询从三十二岁到六十一岁的光阴基本上是在大兴(今西安)与洛阳度过的。在这段时间里,他除了正常的朝廷事务外,其他时间和心思都用在了书法上。身处北方,自然受北派书风的影响,加上年少时浸淫王羲之等南派书法的“秀骨清相”,使他能够在南北两派之间“游刃有余”,最终还能够不拘泥于先人规矩,博采众家之长,将南北两派的长处融为一体,以破胆夺气的个性,创造出书法上独特的“戈戟森然”笔势的结构风格,被世人誉为“欧体”。

  在“欧体”没有出现前,世上还没一款书体被赋予姓氏。秦代李斯创立秦代国体的书法篆体,被称为“小篆”,并没以李斯命名。汉代立国家书体为“隶”,只是“吏隶”们的书写体,后称“汉隶”。到了隋唐,欧阳询开创了以姓冠名的字体,所以后人称欧阳询为“结构大师”也就自然而然了。

  欧阳询的“欧体”,自然有独到的优势。这个优势除了个人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外部环境与条件。谁都明白,要想名垂青史,“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李斯能定下篆书为国书,因为有嬴政认同。欧阳询能够将楷体定形,因为有李渊热捧!

  “欧体”起步在隋朝,当时欧阳询任隋朝太常寺内的太常博士,掌管祭祀,常与李渊见面。李渊好文学,两人常谈文学与书法,有时虞世南也会加入。三人共谈,话题常常涉及“楷、行、草”书体。后人笔记中记载他们经常争得面红耳赤。比如一横的书写,欧阳询认为:书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要有缓急情绪的感染,提笔,蘸墨、下纸均不能随便。这些,虞世南与李渊一并赞成。但落到纸上这一笔向什么地方走,争议就复杂了。李渊认为,是横就向右。欧阳询说,不对,横向右,笔应该向左尔后再向右,腕弯时笔使中锋转旋……欧阳询的这番话,虞世南也不认同。

  经过几次试笔,李渊才肯定了欧阳询的书写,有点符合谢安那个完美书写的要求。虞世南亲手试笔,也认可了,肯定了这一笔的写法。

  欧阳询再书下一笔,开始写“折”。折法,折以成方,是欧体的主要笔法。“折”又分为右折和左折两种。右折,引笔右行,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字的右上角,以笔不离纸为度。然后迅速翻笔(今人作旋),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将锋由阴面翻到阳面。紧接着顺势朝右下作点,稍一挫动笔锋(调锋后)再引笔下行。

  虞世南顺势连试七八次,终于成功并肯定。李渊也连连夸赞。

  欧阳询又提议:我们再来左折。先引笔向下,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竖的左下角,以不离纸为度。然后迅速侧势一翻,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翻笔后顺势朝右下切入作点,点后逐步顿挫笔锋向右上挑出。笔未落砚,大家都击掌称赞!

  虞世南提出,如果我们将每个字在篆隶楷行中的笔画定下来,形成规矩,这就好比今日朝廷制定科举制度一样,多好。李渊立刻赞成,并建议由欧阳询起草奏本,虞世南上呈,自己在姨夫杨坚边上敲旁鼓。

  大家有共识了,欧阳询却犹豫起来,觉得应当等时机成熟再上奏。欧阳询先将基本笔画的书写格式敲定,争取多一些人看看,提意见,完全成熟后,再呈给皇帝。

  欧阳询《兰亭记》楷书

  就这么一件事,欧阳询整整花去近三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每个字的结构,形成了楷书的“欧体”,三十年中,杨坚和杨广的隋朝都被取代了……入唐以后,“欧体”渐臻佳境。李世民从虞世南那里听说了“欧体”,主动提出要看看,才成全了今天的“欧体”。当然,那是以一篇书法文章《九成宫醴泉铭》的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让李世民大开眼界的。

  欧阳询七十岁时,正值李世民登基,改年号贞观。李世民这年九月做了皇帝,半个月后的一天,秋风气爽,李世民在御花园设私宴请一群文学书法大家聚会。酒宴高潮时,李世民提出,自己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望眼欲穿,各位有什么办法能将这东西搞到,我与他平分江山。原本欢乐的宴会,被李世民这话搅得顿时冷场。当众人明白这位新皇没开玩笑时,这才认真起来。于是,都将眼光齐刷刷对着虞世南。

  大家都希望虞世南开口,但冷场了好一阵子,虞世南就是不开口。还是魏徵站起来说话,他只是问李世民,在座的书法,有谁能与王羲之匹敌。众人议论纷纷,自然只有门下省给事中大夫欧阳询可以匹敌。魏徵然后说,皇上新开元,创贞观盛世之端,请欧阳大夫书一幅《兰亭集序》了却皇上心愿,王羲之真迹可慢慢觅寻……

  我们今天看到的《欧阳询书兰亭记》,是唐太宗贞观二年的。欧阳询整整练了两年,最后还是用他擅长的楷书写成,可见其认真的态度。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欧体”的特点。楷书兼用侧锋隶法,其特征表现为点画起笔、收笔、波撇、转折、钩趯之处常现棱角或露锋。故其透出一种峻利沉着、斩钉截铁的明快风格。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掺和了六朝碑书,所以说他是在结构上广采各家之长,重新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了新的结构设计,人称欧阳询为楷书“结构大师”不为过。其特点表现为: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为便于学习,欧阳询总结出“欧体”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之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

  不善学“欧体”者,往往失之过猛,原因是只知其“方”而不知其“圆”。所谓“不方不圆,亦方亦圆”,乃指欧字方圆兼容之特点。就用笔而言,自古有方圆之说,所谓“圆”则强调中锋运笔,得其骨力;“方”则运用侧锋取妍,求得精神。圆笔中锋源于“篆法”,方笔侧锋源于“隶法”。各种书法,除篆书外,隶、楷、行、草诸体都离不开侧锋用笔。实践证明,书写楷、行、草诸体,要达到笔笔中锋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欧体”的特点,其核心还是后人总结得对: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也称“率更体”)。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

  名垂千秋

  历史上许多书家都想在书体上学李斯做到定“一尊之体”,但没有人能够做成李斯之二。独独欧阳询做成了!究其原因,不外乎欧阳询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从结构上独创“欧体”,为后人楷法之宗师,可见其艺术造诣之高妙。“欧体”书承“王书(王羲之)”,“风神严于智永(张怀瓘语)。这就使“欧体”具有戈戟森然之险劲,又不失精妙之秀骨清相。于是,它与“虞(世南)体”之圆滑,“褚(遂良)体”之流动与“薛(稷)体”之瘦硬而被世人称为“初唐四大家”。“初唐四大家”,欧阳询排在第一,而后是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初唐四大家”情况各个不同。从书法传承上讲,虞世南有与王羲之家族交往的独到优势,在书法上自然比别人捷足先登。欧阳询是被朝廷满门抄斩的漏网之鱼,根本谈不上社会地位,除了是罪臣之后,甚至比一般百姓更为低下(“白猿”生的野种),他只能付出比一般人多十倍、百倍、千倍、万倍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历代成就书法大家欧阳询绝对是靠勤奋奠定“初唐四大家”首尊之位的。褚遂良虽然小欧阳询近四十岁,但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在陈朝曾应陈后主召见,即席赋诗,任尚书殿中侍郎。

  陈亡后褚亮入隋,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入唐后为秦王府文学(同教官),贞观元年(627),与虞世南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食有鱼、行有车,馆内轮流值宿,以备咨询军国大事。与虞世南、欧阳询同朝为官,交谊甚好。在褚亮的影响下,褚遂良自然成为欧阳询与虞世南书法事业的忠诚传承者。史载:欧阳询对愿意向他学习书法者,有问必答,唯恐其不懂,所以有褚遂良向虞世南问自己书法与欧阳询比较的话题。

  薛稷出生在虞世南和欧阳询去世之后。他成为“初唐四大家”,完全失去了面对面传授的机会。但三位大师给后人留下的书法技艺理论书籍,是薛稷取之不尽的养分。

  中国的书法理论,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故历代诸家,无不取法唐人。取法唐人,以理论为先。欧阳询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经验,书法实践声名显赫,形成独具一格的书法理论。他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为我国书法理论的独到建树,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其中《八诀》与《用笔论》是讲书法用笔的,《三十六法》是讲书法结构的,《传授诀》则是讲如何临摹的。

  对于欧阳询书艺特点之评说,历来众说纷纭。

  但所有评家,对欧字笔力之险劲、结体之严整,可谓“共识”,而东坡“劲险刻厉”四字,实为精要的概括。

  欧阳询已经离开我们一千三百八十年了,他书写的魏徵的《九成宫醴泉铭》成了天下第一楷书,“欧体”成为历代科举考试书写的标准,成为中国人学习书法的入门规范。目前,九成宫遗址的考古发掘正在进行,“醴泉铭”中的“粉壁,涂泥”得到了印证。魏徵居高思危的思想和欧阳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及酣畅的书法呈现,成为中国历史上书文同辉的典范。

      作者简介:张国擎,生于浙江南浔,祖籍江苏丹阳。江苏省专业作家。益生书画院院长。著有《国擎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另著有《惊鸿照影》《古柳泽》《吴越后裔》《国擎文集》等中长篇小说百余部,训诂学著作《少阳集》。近年来致力于地方重大史实性大散文写作,出版《历史沉钩》《去尘荐微》《钩沉探微》《垂虹熙南浔》等。《葱花》获马来西亚首届华文小说奖,报告文学《藏汉之子》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标签:
责编:管云林